顶点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水浒超凶凶 > 第379章 西北诸事论短长

第379章 西北诸事论短长

    “殿下,这天下食盐,种类繁多,有海盐、井盐、池盐等等。而我大梁境内,产盐之地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和西北内陆。东南沿海的海盐产量虽大,但运输不便,难以供应西北边陲。是以,这西北的盐井,便成了重中之重。”任谅语气郑重,仿佛在陈述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

    晁雄征微微颔首,表示认同。

    “西北盐井的重要性,孤自然知晓。只是,这盐井的管理,却是一件棘手之事。”

    任谅察言观色,见晁雄征神色凝重,便继续说道:“殿下所言极是。这西北盐井,不仅关系到边境的稳定,更关系到朝廷的税收。若是管理不善,轻则引发民怨,重则导致边患。”

    “番人桀骜,不服王化,时常滋扰边境。若是能免除苛捐杂税,或许能让他们安分守己。”晁雄征沉吟片刻,缓缓说道。

    任谅却摇了摇头,道:“殿下此言差矣。这鄜延四路的番人,与熙河路的番人,却是大不相同。鄜延路的番人,多为党项羌人,性情凶悍,不服管束。而熙河路的番人,则多为吐蕃人,性情温顺,易于教化。对待不同的番人,自然要用不同的策略。”

    晁雄征闻言,陷入了沉思。

    他意识到,移民实边,融合番人,或许是一条长久之计。

    但眼下,最紧要的,还是先抗击西夏,保住大梁江山。

    “任卿所言,甚是有理。”晁雄征目光闪烁,看向任谅,“只是这永兴军……”

    晁雄征剑眉微挑,目光如炬,紧紧盯着任谅,沉声道:“永兴军情况如何?莫非也如其他各路一般,糜烂不堪?”

    任谅连忙躬身,语气恭敬中带着一丝欣慰:“殿下放心,永兴军乃西北劲旅,虽有弊病,但整体尚可。将士操练勤奋,军纪也算严明,粮饷虽有拖欠,但情况远好于其他几路。这多亏了老种经略相公坐镇,方能维持局面。”

    晁雄征闻言,老种经略相公,乃是种家将领,世代戍边,忠勇无双,是大梁抗击西夏的重要支柱。

    他缓缓踱步,走到窗前,望着庭院中傲然挺立的松柏,沉声道:“孤此番前来,不动陕西一兵一卒,不换一将一吏,便是为了稳定后方,全力抗击西夏。若是临阵换将,岂不是自乱阵脚,给西夏可乘之机?”

    任谅心领神会,连忙附和道:“殿下高瞻远瞩,臣佩服之至。只是……”他略作迟疑,还是开口道:“只是朝中官员,多有不足,陛下曾询问臣,可有合适人选,从永兴军中调遣,或派遣新科进士前来历练。”

    晁雄征转身,目光如电,直视任谅:“陛下还说了什么?”

    任谅感受到那股无形的压力,不敢隐瞒,一五一十地说道:“陛下还提及,其他各路官员,也需适当调整,以充实朝廷力量。”他顿了顿,补充道:“陛下也知殿下用人唯贤,故让臣先与殿下商议。”

    晁雄征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发出有节奏的声响。

    他深知,这是朝廷对西北人事的一次试探。

    动陕西,则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动,则无法掌握西北的实际权力。

    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朝中可有派人前来?”晁雄征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仿佛饱经战火洗礼的战鼓。

    任谅摇了摇头,道:“暂时还未有动静。不过,臣以为,此事还需多听听老种经略相公的意见。毕竟,他对西北情况了如指掌,用人方面,也颇有心得。”

    晁雄征缓缓点头,表示赞同。

    他负手而立,目光深邃,仿佛能穿透层层迷雾,洞察世事人心。

    他忽然想起什么,嘴角微微勾起,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对了,任卿,你觉得老种经略相公的情报能力……”

    任谅闻言,脸色微变,下意识地咽了口唾沫,小心翼翼地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道:“殿下,老种经略相公的情报网……确实……遍布西北各处,甚至……”

    晁雄征目光一凝,追问道:“甚至如何?”

    任谅小心翼翼的姿态落在晁雄征眼中,他心中了然,面上却不动声色,只是平静地等待着任谅的回答。

    “殿下慧眼如炬,老种经略相公的情报网,确实非同小可。”任谅定了定神,缓缓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敬畏,“毫不夸张地说,整个西北,就没有什么事情能够瞒过他的耳目。甚至,甚至连西夏那边……”

    晁雄征目光如炬,紧紧地盯着任谅,不放过他脸上任何一丝细微的表情变化。

    “甚至连西夏那边,都有老种经略相公的人。”任谅深吸一口气,仿佛下定了决心,终于将这句话说了出来。

    晁雄征闻言,种家将世代戍边,在西北经营多年,若说没有自己的情报系统,那才是不可能的。

    只是,这情报网究竟有多大,渗透到了何种程度,却是耐人寻味。

    “任卿对种家将了解多少?”晁雄征忽然问道,语气随意,仿佛只是闲聊一般。

    任谅不敢怠慢,连忙说道:“种家将乃是西北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开山之人种世衡,更是文武双全,智勇兼备。他不仅武艺出众,而且极有谋略,尤其擅长与羌人打交道。”

    “哦?”晁雄征挑了挑眉,饶有兴趣地问道,“如何擅长?”

    任谅那时,西北羌人时常作乱,朝廷束手无策。

    范仲淹慧眼识珠,将种世衡调来镇抚羌族。

    而种世衡也没有辜负范仲淹的期望,很快便在羌人中树立了威信。

    ”

    任谅顿了顿,似乎想起了什么,语气变得激动起来:“说起种世衡与羌人的交往,不得不提牛奴讹的故事。那时,种世衡为了安抚羌人,决定与一位名叫牛奴讹的羌人酋长会面。那日天降大雪,鹅毛般的雪花铺天盖地,将整个大地都覆盖了一层厚厚的银装。种世衡不顾风雪严寒,率领几名随从,冒雪前往约定地点。当他赶到时,发现牛奴讹早已等候在那里。牛奴讹看到种世衡冒雪前来,十分感动,当即下拜,表示愿意归顺朝廷。”

    说到这里,任谅的语气中充满了敬佩之情:“种世衡以诚待人,赢得了羌人的信任,为西北的安定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份恩情,西北的百姓们都记在心里。”

    晁雄征听着任谅的讲述,种世衡能够以诚待人,赢得羌人的信任,确实难能可贵。

    看来,种家将能够在西北立足,并非仅仅依靠武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智慧和策略。

    “对了,说起种世衡,我还听说过一件事情。”任谅像是想起了什么,神秘兮兮地说道。

    晁雄征饶有兴趣地看着任谅,等待着他的下文。

    任谅凑近了晁雄征,压低声音道:“据说,种世衡有一次宴请羌人酋长慕恩……”

    [发生事件]

    “据说,种世衡有一次宴请羌人酋长慕恩……”任谅压低声音,神神秘秘地说道,仿佛要分享一个惊天秘密,“那慕恩也是个好色之徒,席间见一侍女貌美如花,竟动手动脚起来。旁人都以为种世衡要发怒,谁知他竟哈哈大笑,当场将那侍女赐给了慕恩!”

    任谅的声音带着一丝戏剧性的夸张,仿佛亲眼见证了当时的场景。

    晁雄征眉头微挑,静静地听着,并未打断。

    “慕恩受宠若惊,感激涕零,从此对种世衡忠心耿耿,再无二心。”任谅继续说道,“后来,有些羌人部落心怀叵测,蠢蠢欲动,种世衡便派慕恩前去征讨。慕恩不负所托,将那些部落收拾得服服帖帖。自此,种世衡在羌人中的威望更是如日中天。”

    任谅顿了顿,喝了口茶,润了润嗓子,接着说道:“种世衡还善于利用羌人部落之间的矛盾,从中斡旋,获取情报。当年西夏李元昊起兵反宋,声势浩大,朝廷上下都为之震动。可种世衡却早已通过收服的羌人部落,得知了西夏的动向,提前做好了准备,这才使得西北边防固若金汤。”

    晁雄征微微颔首,对种世衡的手段表示赞赏。

    能够将桀骜不驯的羌人玩弄于股掌之间,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还有一件事,更能体现种世衡的智谋。”任谅的语气变得更加兴奋,“他曾用苦肉计,让一名蕃将假意投靠西夏,骗取了西夏的信任。那蕃将也是个狠角色,为了取信于西夏,不惜自残身体,受尽折磨。最终,他成功获取了西夏的军事机密,为大宋立下了赫赫战功!”

    任谅说完,长舒了一口气,仿佛将心中的惊叹都吐了出来。

    他看向晁雄征,

    晁雄征听完,沉默片刻,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富有节奏的“哒哒”声。

    他心中暗自思忖:种世衡此人,果然不简单。

    能将情报工作做到如此地步,实乃将才。

    “如此说来,这西夏的一举一动,岂不是都在种家的掌控之中?”晁雄征缓缓开口,语气平淡,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

    他没有看向任谅,而是望着窗外,似乎在自言自语,又似在试探着什么。

    任谅闻言,身子微微一颤,他感觉到一股无形的压力扑面而来,让他有些喘不过气。

    他不敢接话,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等待着晁雄征的下一步指示。

    殿内一片寂静,只剩下晁雄征敲击桌面的声音,一下,又一下,仿佛敲击在任谅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