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地主怎么了,我可是个好地主 > 第八十一章 账房先生

第八十一章 账房先生

    寒风凛冽的冬日,晒场上此起彼伏的杀猪声回荡在村子上空。后厨大灶上咕嘟咕嘟冒着热气,一锅浓郁的萝卜大骨头汤正慢慢炖着,香气四溢,勾人馋虫。村民们来来往往,脸上洋溢着像过年那样的喜悦。

    村头韩家新窖前,一群人正忙着准备明日的敬神事宜。有人在扫地,有人在贴对联,还有人在摆放供品,一派热闹景象。

    “钱先生来得正是时候。”韩远迎上前,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要不先休息几天?”

    钱杨微微摇头,眼神坚定:“不必了,我这就可以开始干活。”

    韩远见他执意如此,也不再多劝,吩咐管家带他去那处旧窖。那里将作为钱杨的住所兼账房,而且已经收拾妥当。

    冬日的阳光暖洋洋地洒在村子里,处处都是忙碌的身影。村里的磨坊内,驴子拉着碾子有节奏地转动,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几个汉子赤着上身,汗水顺着结实的肌肉滑落,推着沉重的石磨磨面。

    不时有人运来新粮,随即将磨好的糜子面和面粉搬运出去。钱杨注意到,每次粮食运来和拉走时,都要在纸上画押按手印。这让他颇为惊讶,一个小村子竟有如此严谨的规矩。

    “有意思。”钱杨眼中闪过一丝赞许。难怪韩家需要雇这么多人手,这般严谨的管理方式,倒是让人刮目相看。

    管家领着钱杨穿过几条小巷,来到那间旧窖。推开门,扑面而来的暖意让人忍不住感叹。屋内已经打扫得一尘不染,炕上铺着崭新的褥子,墙角摆着几个装满清水的陶罐。

    刚踏入门槛,钱杨就看到屋里已有一人正在埋头翻看账本。

    管家清了清嗓子:“钱掌账,来,认识一下,他宿国公府上的嫡长子,目前暂任韩家掌账。”

    牛容远闻声抬头,眼中瞬间绽放出光彩:“原来你就是刚来的账房先生?太好了!”说着,他一把扔下手中的账本,几步跨到钱杨面前。这些日子跟各种进项出项打交道,还得赶紧熟悉这套洋玩意儿的记账方式,早就让他头痛不已。

    钱杨环顾四周,虽然屋内没有生炉子,但温暖如春,单薄的衣衫也不觉寒冷。这是韩家独有的暖炕,在孟卢家做门客时也见过。没想到韩家连掌账都如此讲究。

    “快请上炕!”牛容远热情地拉着钱杨坐下,迫不及待地说,“钱先生,总算把你盼到了!这些账目以后就交给你了。”

    他指着桌上摊开的账本解释道:“账目虽多但都很简单,你看这些账本,有分类账本也有总账本,都用的是复式记账法。账目上清清楚楚地记录着借方、贷方和结余,清清楚楚。”

    “这个阿拉伯数字虽然看着怪异,但记账很方便。配合乘除法算式,一个沙盘就能快速算好,不用摆算筹了。”

    钱杨接过牛容远递来的账本,对这些蓝色封面的账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第一本写着“采购账本”,不是寻常的卷轴册页,而是用线装订,外面还有硬纸壳封面。

    翻开一看,里面是横竖线组成的网格,上方标注着年月日期、科目等。字迹也不同寻常,是从左到右横写。虽然新奇,但这些创新之处反而让钱杨眼前一亮。

    他的手指轻轻抚过纸面,感受着纸张的质地。这种记账方式虽然前所未见,但其中的逻辑性和实用性却让他暗自点头。片刻之间,他就看明白了这表格的妙处。

    “这复式记账法和明细账本,都是韩小郎君所创?”钱杨问道,语气中带着几分赞叹。

    牛容远咧嘴一笑:“除了三郎还能有谁?他脑子里总是有这些稀奇古怪又好用的东西。”说着,他凑近钱杨,“我实在是受不了这些数字,全权交由你负责了。咱们来聊聊这记账的门道”

    他把这些天从韩远那学来的知识,事无巨细地讲给钱杨听。从最基本的借贷关系,到各种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法,说得唾沫横飞。

    “好,我已经学会了。”钱杨平静地说道。

    “这么快?”牛容远瞪大了眼睛,一脸难以置信。

    “确实学会了,这复式记账法简洁明了,韩小郎君果然高明。”

    “先帮我瞧瞧这本总账有什么问题?”牛容远将一本厚重的账册推到钱杨面前。

    钱杨仔细翻看片刻,眉头微皱:“这账本里头可是藏着不少猫腻,所以账目就对不上了。你看这里、这里还有这里,明显有误。用复式记账法很容易就能发现,实际数字应该是这样”

    “真是这样!”牛容远一拍大腿,“难怪我今天算了半天总对不上,原来问题在这。钱先生果然厉害!”

    “不是我厉害,实在是这明细账本和复式记账法好用。”钱杨谦逊地说道。

    牛容远如释重负,迫不及待地起身:“那我算是放心了!”说完,他几乎是跳着离开了掌账,那急切的模样,哪还有半点国公府长公子的威仪。

    钱杨不以为意地笑笑,调整了下坐姿。这个掌账他很满意,有暖炕,还备了点心和热水,显然是用心准备过的。

    管家说了几句客套话便告辞了,屋内只剩下钱杨一人。他先倒了杯水,拿起还温热的蜜糕吃了起来。连吃四个馍馍,喝了几口水,这才舒服地伸了个懒腰。

    擦净手脸,钱杨重新拿起账本细看。每本账册封面都标注着名目,翻了一遍,他早就心中有底。从采购到销售,从人工到原料,每一笔支出收入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仔细查看每一本账目,用了小半天,钱杨不禁感叹,没想到在这乡下还能遇到如此人物。他向来自诩才高,今日却在这里遇到了对手。

    这韩三郎不简单,短短时间就把韩家的产业做到如此规模。从最近的支出来看,韩家还在加速扩张。碱和皂的独家产业,更是让人意外。

    翻看总账,发现韩家的产业背后还有薛马鸿等五位国公入股。这韩三郎果然精明,把股份分出一半给那几位国公,让产业稳如泰山。

    不过从账目上看,韩远最近买了几十头牛,还准备在十三块地里打水井、制井车。这些投入不小,显然是在为来年的农事做准备。

    “原来如此,他是用工商赚钱,再投入到农田发展上。”钱杨暗暗点头,对韩家的经营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

    此时晒场上的三头肥猪已经杀好分肉,鲜红的猪肉被整齐地挂进屋里。冬天寒冷,明天用时依然新鲜。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肉香,引得村里的狗儿们不住地吠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