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晨光洒在蒸棚前的空地上,韩远站在那里,看着眼前忙碌的场景。几个新垒好的灶台冒着袅袅炊烟,大骨头汤的香气在清晨的空气中缓缓弥漫。
“小九、小十五,把那些大骨头都抬过来。”韩远的声音不大,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
两个小厮应声而动,麻利地将一筐筐大骨头搬来。韩远蹲下身子,仔细检查着几口大陶锅的清洁程度,指尖轻轻划过锅壁,确认没有一丝油腻后,这才让人加满清水。
“秋女,用大柴,麦秸杆的火力不够。”韩远转头看向正在添柴的秋女,语气里带着几分耐心。
秋女手上的动作一顿,将手中的麦秸杆放到一旁,换上了劈好的木柴。她的目光不经意地扫过韩远的侧脸,心头泛起一丝涟漪。
灶台前,刘小妹和夏妹正在忙着准备其他食材。韩远看着这三个丫头的身影,心中暗自盘算。这些日子以来,她们虽然还是学徒工的身份,但比起新来的那些人待遇确实好了不少,每天能拿到两升粟米的工钱,在这个年景已经算是不错了。
“刘小妹,把姜蒜葱都拿来。”韩远的声音打断了秋女的思绪。
刘小妹连忙端着洗好的调料小跑过来,她的马尾辫随着脚步一晃一晃的,显得格外活泼。韩远接过调料,开始手把手教导刘小妹和夏妹:“姜要这样拍碎,不要切碎,会影响汤的味道。将葱蒜随意捆了个结就可以了,等会儿好捞出来。”
秋女一边添着柴火,一边用余光打量着韩远和刘小妹。那天的场景又浮现在眼前,要不是九女坏了好事,现在自己说不定已经是地主娘子了。想到这里,她狠狠地瞪了九女一眼。
九女似乎察觉到了这道目光,毫不示弱地回了个白眼。两人之间的暗流涌动,却都不动声色地继续着手上的活计。
“水开了!”夏妹的声音突然打破了这微妙的气氛。
韩远立即转身查看,只见锅中的水已经翻滚起来。“将几绺葱姜蒜统统丢进锅里,然后放大骨头。”他一边说着,一边指挥着众人,“秋女继续保持大火,等汤再次翻滚后改成文火。”
等锅里的汤再次沸腾,韩远让秋女抽掉一些木柴。“记住,两个时辰不要揭锅盖,也不要加水。”他一边说着,一边神秘地从袖中掏出一个小瓷瓶,轻轻地勺了一点醋进锅中。
“三郎哥哥,为什么要加醋啊?”刘小妹睁大了眼睛,好奇地问道。
韩远笑而不答,只是轻轻摇了摇头:“这是秘诀,以后你自然就明白了。”
正说着,韩勇快步走了过来,脸上带着几分急切:“三郎,掌账先生到了。”
韩远闻言,立即整理了下衣襟。转身前,他又叮嘱了一句:“都看着点火候。”
村口处,薛马勇正骑在马上等候。在他身边,还跟着一个骑毛驴的高瘦男子。身着一件素雅的白色长衫,头戴软脚幞头,虽然衣着朴素,但举止间透着几分书生气。
“三郎,这位是钱先生,是秦公特意推荐来做掌账的。”薛马勇翻身下马,介绍道。
钱先生从毛驴上下来,对韩远拱手行礼:“曾经与韩公子有过一面之缘。”他的声音温和有礼,却不失稳重。
韩远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位新掌账。虽然看起来有些落魄,但那双眼睛清亮如水,举止不卑不亢,倒是个可用之才。
“钱先生,家中产业杂乱,实在需要一位能人来理账。若你不嫌弃,按月领取两石的粟米俸禄,另加三餐食宿,不知意下如何?”
钱先生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拱手道:“小郎君如此厚待,钱某定当竭尽全力。”
韩远满意地点点头,吩咐韩勇去安排住处。转身回到蒸棚时,一阵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他快步走到锅前,轻轻掀开锅盖,只见大骨头汤已经煮得奶白,骨髓的香气四溢。
“三郎哥哥,这汤好香啊!”刘小妹在一旁赞叹道,眼睛亮晶晶的。
韩远笑着放下锅盖:“再炖一会儿,等会儿加点萝卜,味道会更好。”
秋女站在一旁,看着韩远认真指导的模样,心中五味杂陈。自从上次的事情之后,她总觉得和韩远之间多了一道看不见的隔阂。
“秋女,火候要稳。”韩远的声音将她的思绪拉回现实。
“知道了。”秋女低声应道,默默地调整着柴火。
不远处,刘小妹正在和夏妹说着什么,时不时发出轻笑声。秋女咬了咬唇,强迫自己专注于眼前的工作。
正午时分,香气已经飘遍了整个院子。韩远让人将一口大锅的骨头汤分装到几个小锅中,又加入切好的萝卜块。
“记住,萝卜要切成大块,这样才能入味不烂。”他对着围在身边的几个丫头说道。
刘小妹认真地点着头,手里还握着一块萝卜,学着韩远的样子切着。夏妹则在一旁帮忙打下手,配合得倒是默契。
就在这时,韩勇又匆匆跑来:“三郎,钱先生说账目有些问题,想请你过去看看。”
韩远闻言,眉头微皱:“什么问题?”
“说是去年的几笔账目对不上,可能要重新核算。”
韩远点点头,转身对秋女等人交代道:“我去去就回,你们按照之前说的做就是。”
看着韩远离去的背影,秋女默默地添了一把柴火。灶台上的汤锅依旧咕嘟咕嘟地冒着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