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唯利是图 > 第213章 带着嫂子去赶集

第213章 带着嫂子去赶集

    广场上大家开着玩笑,气氛格外和谐,乡亲们住在一起许多年,都是知根知底,谁开得起玩笑,谁容易认真,大家心里都清楚。

    让苏阳意外的是,刘小成以前是开不起玩笑的,要是有人拿热巴嫂子开玩笑,能拎着鞋底撵上二里地。

    大概是因为他们没孩子那事,心里敏感吧,但凡开点黄腔,都能联想到自己没用。如今热巴嫂子找自己帮忙,也有两回了,心里有了底,现在倒是开得起玩笑了。

    二冬子把车停在了广场上,大家伙从车斗里蹦下来,拎着各自的换洗衣服准备回去。

    张军这时候走了过来,看着大家伙都在,省的回去用大喇叭叫唤了。

    “大家伙既然都在,我先给大家透露个大喜事嘛,咱们村人人有份!”

    话音刚落,周围人凑了过来。

    “军叔,啥大好事,村里给发老婆了?”

    三孬嘴里崩着瓜子皮,一副贱兮兮的模样。

    “三孬,你脸皮比那北大窑都厚,就你这样的,发了老婆不出三天都得跑了。”张军抽烟嘟囔了一嘴,继续说道:“要我说,这事比发老婆还好。”

    “昨天我跟阳子去城里参加表彰大会,咱们和田地区的王书记亲口说的,要在咱们村啊,搞个试点拍卖会,以后一个月搞一次,到时候还给咱们拨款盖会场。”

    村里人听着有些莫名其妙,上次拍卖会虽说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对他们个人没有什么好处,坦白说就是没钱。

    而且还跟着忙上忙下的,又搭桌子又搭碗筷的,要是一个月一次,确实有些吃不消。

    只有上次刘愣子那些人在山货区卖了一些东西,赚到了钱,才有这个心劲儿。

    “这次啊不一样,是地区大领导发话,那就是尚方宝剑啊,你想想咱们城里都没有拍卖会,就咱们村里有,说明以后咱们村就要重点发展了,大家跟着喝口汤还不容易吗。”

    “大家可以像上次那样卖点农贸山货,编个竹筐竹篮什么的,在家门口做生意,打着灯笼都找不到这么好的事。”

    “最关键的是分红!咱们村里赚了钱,自然是给每家每户分红的,到时候大家每年都能分到一笔钱!大家有了钱,啥样的媳妇娶不着?”

    随后张军给大家算了一笔账,就好比价值一万块的料子,收5的服务费,那就是五百块,那一年下来不得收个十来万块钱。

    到时候分到大家手里就是好几百块钱,过年买肉买菜,花不完!

    大家听到分红,顿时有了兴趣,他们自己赚钱心里没把握,但是村里肯定是赚钱的,到时候啥也不用干就能分到钱,确实是大好事啊!

    “张叔,这是真的吗?要真能分钱,你让我干啥我干啥!”三孬瞪着眼珠子,跟看到花媳妇一样。

    “是啊,这是真的不?要是的话我第一个报名,学习lf好榜样嘛。”

    “哎呦,提到钱,大家的思想觉悟提高的很快嘛。”张军笑了笑,随后看向了苏阳:“阳子,你说几句,大家伙信你的话。”

    接过话茬。

    苏阳说道:“张叔说的没错,我估计到时候年底分红,加上咱们的地里的收入,还有卖点山货农产品的,每家收入都能翻两番,都赶上城里人的收入了。”

    这么一对比,大家就清楚多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还是那句话,老百姓只要能见到钱,多苦多累都愿意干。

    “但是丑话我得说在前头,不是每家每户都能分到钱的,那些个好吃懒做,屁事不干的人,老子是一分钱不分。”

    这话特指村里那些懒汉光棍汉,家里的地都荒了,也不知道收拾,整天耗在村口打牌,这样的人没必要分红。

    中午吃过饭。

    大家伙休息了一会,在东边大窑那里溜达了一下,干净明亮,地面都是水泥地,整个村子还没有谁家能装修这么好。

    大家都开始迫不及待的搬过来了。

    “阳子,你今天有事吗,这边的土豆白菜快吃完了,白面也快没了,能带嫂子去趟巴扎吗?”

    热巴嫂子穿着浅蓝色的衬衫,上面松了两个扣子,衬衫叠起一角插在牛仔裤里。

    “嫂子,李秀芬呢?”

    “她今天请假没来,二冬娘给介绍了个对象,今天俩人去小树林见面去了。”

    苏阳想想就算了,毕竟人家终身大事要紧。

    “那行嫂子,我等会跟小成哥打声招呼,咱们就去。”

    “不用了阳子,我刚才叫他去,他在算账说没空,让我来问的你。”

    “那行吧。”苏阳将手里的铁锨插在沙子堆上,“这几天北大窑的活多了,小成哥一个人也忙不过来,我正准备再招个会算账的人,到时候帮帮忙,小成哥也有空多陪陪嫂子。”

    热巴嫂子抿嘴一笑,客气的回了一句:“没事,他反正也闲不住,白天干活,晚上不是一样吗,不要紧。”

    随后二人来到羊圈里,让陈二帮忙套上一辆骡车,随后就去了乡里。

    两个人坐在前头,一左一右,有一搭没一搭的说话。

    热巴嫂子把最近的米面粮油价格都说了一遍,现在快到夏季,蔬菜价格也便宜下来了,老吃那白菜土豆也不行,顿顿吃肉也有吃烦的一天。

    骡车刚拐进巴扎的土路口,喧闹声便扑面而来。

    今天逢集,人格外的多。

    几个戴白帽子的本地汉子抡着砍刀,“哐哐”地剁着羊排,铁钩上挂着整扇的羊肉。

    穿艾德莱斯绸裙子的维吾尔族大娘蹲在地上,面前摆着血淋淋的羊杂碎,正用生硬的汉语招呼着客人。

    馕坑边上热气腾腾,刚出炉的芝麻馕摞成小山,金黄油亮。

    有个柯尔克孜老汉推着独轮车卖红枣,喊着:“和田大枣!补血养颜!”

    将骡车套在了巴扎的牲口处,两个人拎着袋子往里走了一会。

    “阳子,咱先去粮店称面?那边人少。”

    玉米粉和白面都称了半袋子,加起来三十公斤,往肩膀头子上一扛,还怪沉的。

    热巴嫂子在一旁托着袋子帮忙使着劲。

    将面粉扛到了骡车上,日头已经放毒了,太阳明晃晃的照。

    热巴嫂子也跟着抹了把汗,把衬衫纽扣又解开了一颗,露出忽闪忽闪的沟子,眼神恍惚了一下,真是应了那句老话。

    光照足,温差大,皮肤都能掐出水来。

    随后二人又买了一些应季的蔬菜。

    菠菜、豇豆、沙葱、黄瓜、白萝卜、皮叶子、恰玛古。

    恰玛古是本地特有的青菜,特有的芜菁,主要是用来炖羊肉用的,口感跟白萝卜差不多,软绵绵的,跟面肺子差不多,但是清炒就没什么味道了。

    走到巴扎口的时候又买了一些新鲜的番茄,五月早熟的品种刚上市,这种番茄又酸又甜,切成丁拌饭,做手抓饭更加合适。

    将东西送到骡车上,苏阳已经热了一身汗。

    “阳子,买的差不多了,咱回吧。”

    “买点零嘴吃吧,好不容易来趟巴扎正儿八经的赶个集。”

    正巧路边有个推三轮车的老大爷,吆喝着卖玛仁糖,苏阳看了一眼,就是后世所说的新疆切糕,街头刺客之首。

    上面铺满了核桃、葡萄干压成的硬糖块,花花绿绿很有食欲。

    “阿达西,买块切糕嘛,尝尝不要钱嘛。”

    说着老大爷就切了一小块,苏阳递给了热巴嫂子:“嫂子,你尝尝甜不甜。”

    热巴嫂子咬了一口,“嗯,甜。”

    苏阳直接伸手在上面划拉了一大块,老大爷拿起切刀“咯吱咯吱”的切了下去,一秤整整两公斤。

    只收了十块钱。

    这价格相当于小半天的工资,只能说是合适,毕竟这两公斤都是真材实料。

    看来后世那些街头小贩都是昧着良心赚钱了,脏了切糕的名声。

    “嫂子,我想买件衣服,你跟我来参谋一下。”

    苏阳拎着塑料袋来到了一旁的衣服铺子。

    一进门苏阳就看中了挂在上面的一件牛仔喇叭裤,这是当下最流行的衣服。

    年轻男女穿上喇叭裤,那档次就上去了。

    就是放到后世,那也是流行单品,时尚这个东西就是一个圈,绕来绕去又回到过去,六七十年代的解放鞋不是还流行到国外了嘛。

    “老板娘,那件裤子拿个小码的看看嘛。”

    老板娘举起小竹竿取下来,是件女式牛仔,便热情的回道:“巴郎子眼睛亮得很嘛!香港来的新样子,你媳妇这杨柳腰穿上去,肯定好看的嘛。”

    “媳妇?”

    热巴嫂子忽然一愣,耳尖顿时烧得通红,脸上露出一抹红晕:“阳子,这是女款的,你是给”

    “这就是给你买的,这些天你忙里忙外的辛苦了,你先去试试这个大小合不合适,现在最流行这个了。”

    苏阳将衣服塞到热巴嫂子手里,只感觉脸上火辣辣的,胡里麻汤的走进了试衣间。

    布帘再掀开时,蹲在地上挑袜子的老板娘先“哎哟“一声。

    热巴嫂子并着腿站在货箱旁,高腰裤紧紧裹着饱满的臀线,裤管从膝盖往下突然散开,衬得脚踝细得能掐断。

    热巴嫂子不自在地扯着衬衫下摆,那件旧蓝布衫现在显得太短,一抬手就露出截雪白的腰。

    这裤子仿佛把沙枣沟的风沙都滤净了,让平日下厨做饭的的腰肢显出了本来的弧度。

    像是村里嫁接成功的苹果树枝,柔韧又丰腴。

    “多少钱?“

    苏阳摸向口袋时,老板娘笑眯眯地比了个数,热巴嫂子立刻要往回钻:“步行,太贵了,够买三袋面粉了“

    “害!你男人掏钱怕什么嘛,这年头这么疼媳妇的男人可不多了。”

    “行了嫂子,不贵,就穿着走吧!“

    苏阳把旧裤子团成球扔进塑料袋,塑料纸哗啦一响,盖住了她喉咙里那声小小的呜咽。

    刚走出门,老板娘愣住了,感觉自己耳朵听错了,怎么叫起了“嫂子?”

    两个人坐在骡车上,热巴嫂子屁股下面垫上一层塑料袋,生怕把裤子给做脏了。

    “阳子,这衣服五六十块,你看这要不从我工资扣吧。”

    “嫂子,说这话就见外了,再说了你穿上多好看,保证能让小成哥眼前一亮。”

    热巴嫂子脸上露出两个浅浅的酒窝。

    正巧对面路过一辆骡车,对面坐着一个本地的中年男人,戴着花皮帽子,六十岁的样子。

    地板车上堆放着满满一车西瓜,上面用西瓜秧遮盖住太阳。

    “巴郎子,问个话嘛,你知道乔木村的苏老汉家里在哪嘛?”

    苏阳听着,打量下这老头,笑道:“阿达西,是原先打井的那个苏老汉吗?”

    “对头嘛,他家有个出息的儿子叫苏阳,还是劳模嘞,你认识不?”

    热巴嫂子刚想开口,苏阳笑笑:“认识嘛,就在前头。”

    “谢谢巴郎子。”

    随后老汉调转骡子,赶着车跟在了后面。

    骡车来到了乔木村,苏阳直接赶车来到了家里。

    “阿达西,到地方了,这就是苏老汉家。”

    苏阳在路上也大概猜到了,应该是苏老汉以前的老朋友,以前走东串西的认识了不少人。

    苏老汉这会正巧披着衣服出了门,看见满车的西瓜,打量几眼老头子,这才一拍脑门想了起来。

    “哎呦,阿达西,你怎么来这里了嘛?”

    “老朋友,好多年没有见了嘛!”

    “是的嘛,上次见面还是在y县的库木托格拉克嘛,十多年了嘛。”

    苏阳猜的也没错,跟苏老汉是老相识了,但是y县离洛浦乡还是有百十公里的,这大老远的来一趟不容易啊,应该不是老朋友叙旧这么简单吧。

    两人说着就走进了院子里,苏老娘闻声从屋子拎出茶壶放在桌子上,准备沏茶。

    “哎呦,这个时候沏什么茶嘛,我这有新鲜的大西瓜,我去抱两个。”

    说着,老汉回到骡车上,将骡车上的西瓜抱下来一个,顺手递给苏阳:“巴郎子,这个西瓜你拿着吃嘛,谢谢你带路嘛。”

    热巴嫂子憋不住了,“噗嗤”笑了:“他就是苏老汉家的那个出息儿子苏阳嘛。”

    “哎呦,那真是巧了嘛,我说瞅着有点眼熟,搞了半天是一家人啊。”

    苏阳笑笑,调转了地板车方向:“行嘛叔,你们先聊着,我回去把东西送走再来。”

    “行行行,给你留着瓜。”

    随后苏阳和热巴嫂子朝着北大窑而去。

    老汉抱着两个大西瓜进了院子,一刀切下去,西瓜肉带着沙瓤,看着格外好看。

    “这是应季的沙地瓜,可甜了嘛!”

    在和田地区,五月份是西瓜成熟的季节。

    y县的库木托格拉克,位于喀拉喀什河下游的冲积扇上,背靠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村中有百年胡杨林环绕。

    这里日照时间比较长,比内地的西瓜早熟两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