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于外,犹如在帝国边缘,种下一颗颗种子。这些种子,或许会成长为参天大树,为帝国遮风挡雨;也或许会变异为毒瘤,侵蚀帝国的根基。”
苏齐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继续说道:
“但无论如何,它们都为帝国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若是能善加引导,这些边陲封国,便能成为帝国开疆拓土的先锋,成为抵御外敌的坚固屏障。”
“我这儿倒是有个法子,能避免分封的诸侯国做大,”苏齐顿了顿,故意压低声音,“推恩令!”
“推恩令?”扶苏重复了一遍,这名字听着倒是新鲜。
“公子您想想,这分封出去的诸侯王,总不能只生一个娃吧?”苏齐笑眯眯地问道,“他们的子嗣,又该如何安排?”
扶苏想都没想,直接答道:“自然是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诸子,要么宗室养着,要么自谋生路。”
“公子啊,人心难测啊。”苏齐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那些没能继承王位的公子们,心里头能平衡吗?万一他们心生不满,闹出点什么幺蛾子来,那可咋整?”
扶苏眉头紧锁,他隐约猜到了苏齐想说什么,但又不敢确定,毕竟这事儿,可不是闹着玩的。
苏齐继续说道:“若是其余公子,也能分得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呢?”
扶苏眼睛一亮,但随即又黯淡下来,他摇了摇头,苦笑道:“这……恐怕不妥吧?若是人人都可封侯,那岂不是乱了套?”
“公子您误会了,不是人人都可封侯,而是诸侯王的儿子们,也可以分到老爹的一部分封地。不过嘛,这分封的规矩,得改改。”
“怎么改?”扶苏急切地问道。
“简单!”苏齐伸出一根手指,“老大继承大头,剩下的,老二、老三、老四……一个都不能少,统统有份!只不过,他们分到的,肯定比老大少得多。”
“先生说的推恩令,倒像是分橘子。”扶苏剥开橘瓣,汁水沾了满手,“把大橘分成小瓣,最后连橘络都不剩?”
“公子通透!”苏齐一拍大腿,差点碰翻茶盏,“就说这月氏王帐吧。若公子高真能在河西立国,将来膝下五子,各分二十里草场。”
“嫡长子拿王城,次子分边镇,三子得盐湖。不出三代,连放牧都要看咸阳脸色。”
苏齐解释道,“这么一来,诸侯王的封地,就会越分越小,分到最后,还能剩下多少?还怎么跟大秦叫板?”
“就算他们有那个贼心,也没那个贼胆了!”苏齐嘿嘿一笑,“到时候,他们还得求着大秦出兵保护他们呢!”
“父皇不会喜欢这法子。”扶苏用绢帕擦着手指,“当年废分封,就是为绝后患。”
“那要看公子怎么奏对。若说分封,陛下必怒。若说开疆……”
“陇西到辽东,长城每年吃掉的粟米能堆成山。”苏齐又抿了一口茶,“要是让宗室自筹钱粮去塞外建城……”
“先生且慢。”扶苏突然起身,“若真依此策,三十年后边关遍地封国,朝廷如何制衡?”
苏齐咧嘴笑了:“商队过境要缴关税,战时要出兵勤王。等驰道修到他们的王城,公子还怕他们造反?”
“前几代开拓,后几代纳贡。待边关城寨建起来,商路通了,朝廷还能赚的更多。”
扶苏听完,忍不住拍案叫绝:“妙啊!实在是妙!先生此计,可谓一石二鸟,既解决了分封的隐患,又壮大了我大秦的实力!”
“公子试想,这些分封出去的诸侯王,他们的封地,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分割,最终会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