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天启朝第一搅屎棍 > 第190章 老九没毛病

第190章 老九没毛病

    第二天,江宁并未上朝,而是前往五军都督府,查阅从四川送来的军报。

    同时查看京营将士操练的情形,至于朝堂上的纷争,江宁丝毫不放在心上。

    有魏忠贤和一众大佬出面,再加上朱由校这个秉持公正的裁判坐镇,他肯定东林党人讨不到半点便宜。

    同一时刻,朝堂之上,杨涟、左光斗二人领着一群东林党官员,率先发难弹劾熊廷弼与洪承畴。

    他们话音刚落,魏忠贤便带着一众保皇派官员立刻站出来为二人辩解。

    老魏更是扯着嗓子叫嚷:“老九他没毛病!”

    五军都督府的几位大佬也纷纷加入战局,为熊廷弼和洪承畴开脱。

    尤其是老将陈策与沈有荣,更是言辞激烈地痛斥东林党人,指责他们身为书生却误国误民,不懂战事却妄自议论军事。

    顾秉谦、温体仁等文官也跟着帮腔。

    杨涟和左光斗见这么多人帮熊廷弼和洪承畴说话,心中不禁有些发怵。

    直到此刻,他们才惊觉江宁在朝堂上已然悄然凝聚起一股庞大的势力。

    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二人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弹劾。

    孙承宗满脸失望地看向参与弹劾的袁崇焕,对这个弟子失望到了极点。

    眼见双方争执得不可开交,魏忠贤更是吵得面红耳赤,嘴里依旧不停喊着:“老九他没毛病!”

    就在这时,袁崇焕高声说道:“臣弹劾辽东督师熊廷弼及辽东巡抚洪承畴,二人拥兵自重,耗费朝廷钱粮无数,至今却未能收复一寸失地。

    还请陛下将二人查办!”

    听到袁崇焕此言,孙承宗脸色瞬间铁青,正要开口,却被一旁的袁可立和薛国观拦住。

    二人轻轻对孙承宗摇了摇头。

    毕竟孙承宗身为内阁首辅,若直接卷入这场纷争,恐怕对其声誉有损,更何况袁崇焕还是他的弟子,不管此事最终如何收场,丢面子的只会是孙承宗。

    坐在龙椅上的朱由校,听闻袁崇焕之言,顿时被气得冷笑一声。

    “拥兵自重,耗费钱粮无数却未收复一寸失地?

    这岂不是在说朕识人不明、用人不当,是个昏君吗?”

    朱由校说着,直接站起身来,目光犀利地质问袁崇焕:“那你且给朕说说,熊廷弼和洪承畴要怎样做才不算拥兵自重、耗费钱粮?

    难道要他们二人立刻发兵,将努尔哈赤一举拿下不成?”

    听到朱由校的质问,袁崇焕心中暗喜,他觉得这是个绝佳的表现机会,若能借此让皇上赏识,说不定就能获得进步。

    于是,他激动地说道:“陛下所言极是!

    辽东现有十七万兵马,钱粮充足,熊廷弼与洪承畴前段时间虽打了一场胜仗,斩杀建奴近万人,却终究未收复一寸土地。

    若朝廷能选用贤能之士,此刻辽东只怕早已尽数光复,努尔哈赤恐怕也已被押解回京师受审,哪还会有如今这许多麻烦事!”

    袁崇焕这番大言不惭的话一出,英国公张维贤惊得目瞪口呆,陈策、沈有荣这两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军也愣在了当场。

    他们实在难以想象,袁崇焕竟能说出如此夸张的言论。

    朱由校同样被惊到了,虽说以大明朝廷的实力,并非完全没有彻底光复辽东、擒获努尔哈赤的可能,但如今大明需要兼顾的地方太多。

    沿海地区局势不稳,北方省份更是连年天灾,需要救济,西南土司奢崇明已经扯旗造反。

    若是朝廷贸然对辽东发动大规模战争,倾尽国力去对付建奴,且不说能否成功,单是百姓就难以承受如此沉重的负担。

    一旦钱粮耗尽,百姓极有可能揭竿而起,到那时,大明的根基都将被动摇。

    到时,内忧外患,种种危机如乌云般笼罩着大明。

    朱由校光光是想一想,便觉一阵后怕,同时心中的怒火也愈发旺盛。

    他怒目直视袁崇焕,厉声质问:“你且给朕说清楚,究竟要如何一举荡平辽东的建奴?”

    听闻朱由校这般质问,袁崇焕愈发激动,神情亢奋地说道:“陛下,微臣虽不才,却愿请旨督师辽东。

    只需陛下将辽东所有兵马交付微臣节制,还有朝廷新设立的东江镇那五万兵马也归臣调度。

    且保证粮饷充足,微臣敢向陛下立下军令状,五年之内,必定尽灭建奴,收复辽东失地,将努尔哈赤生擒,押送京师,献于陛下跟前!”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皆惊,众人无不目瞪口呆地望向袁崇焕。

    就连杨涟和左光斗这两位牵头弹劾的人,也被袁崇焕的这番豪言吓到。

    他们无论如何都没料到,这个新入伙的小弟竟如此大胆张狂。

    二人心中顿时涌起一阵后怕,若是这小弟能力真强过自己,那他们这当大哥的岂不是得拱手相让权位?

    可要是这小弟只是个只会吹牛皮,一旦捅出大篓子,还不得他们来收拾残局,搞不好自己都得跟着遭殃。

    此刻,二人满心懊悔,不该采纳袁崇焕的建议来弹劾熊廷弼和洪承畴。

    然而,事已至此,已无退路,他们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走下去。

    朱由校听完袁崇焕的话,气得怒极反笑,斥道:“袁崇焕,你好大的胆子!

    竟敢在朕面前口出狂言!

    将辽东兵马全权交予你节制,还扬言五年内平定建奴、收复辽东,这般大话你也说得出口!

    还保证粮饷充足,你可知你这得要多少粮草?

    一千万两白银?

    还是五千万两?

    若是朕将大明能调配的钱粮都给了你,你却无法平定辽东,只怕到那时,大明都得被你拖垮!

    如今,沿海倭寇频繁侵扰沿海地区,西南土司奢崇明更是率领五万大军公然造反。

    这些地方朕难道就不管不顾了?

    还有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天灾不断,当地百姓难道就不需要赈济了?

    朕若真依了你这荒谬之策,那朕便是名副其实的昏君了!

    你不过是个小小的兵部员外郎,在这朝堂之上竟如此大放厥词。

    难道内阁六部、五军都督府的诸位大臣都不如你袁崇焕有能耐?

    还是说他们都比不上你?

    若真如你所言,一个小小员外郎都能在五年内平定辽东,那朝堂上五军都督府的诸位都督、内阁六部的官员们,都不如干脆集体请辞算了!”

    面对朱由校的严厉痛斥,袁崇焕紧咬着牙关。

    他心里清楚,此次进步的机会已然极其渺茫。

    但他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得奋力一搏,不为别的,只为能够施展心中的抱负。

    至于杨涟、左光斗这些东林党官员,此刻他已无暇顾及。

    只见他狠狠一咬牙,说道:“陛下,微臣自然不敢与诸位阁老、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以及六部尚书相提并论。

    然而,陛下又怎能断言微臣在五年之内无法彻底荡平辽东的建奴之患呢?”

    听闻袁崇焕这般质问,朱由校顿时觉得气血上涌,怒不可遏,心中恨不得立刻冲下去狠狠扇袁崇焕两个耳光。

    他刚要张嘴反驳,却见陈策、沈有荣两位都督站了出来。

    二人一脸正色,神情严肃。

    陈策率先开口,目光直视袁崇焕,问道:“袁大人,既然你如此自信有能耐,那老夫便问你几个问题。”

    看着眼前这两位久经沙场、威名远扬的老将,袁崇焕并未流露出丝毫惧意,坦然说道:“二位都督,但问无妨。”

    陈策随即发问:“建奴全民皆兵,下马为民,上马为兵。

    其骑兵擅长野战,辽东我军虽有十几万之众,但大多是步兵,骑兵精锐较少。

    再者,建奴的弓箭射程比我大明将士所用弓箭更远。

    一旦双方展开决战,我大明将士究竟要如何战胜建奴的骑兵呢?”

    袁崇焕几乎不假思索,立刻回应道:“我大明火器犀利,可凭借火器来对付建奴骑兵。

    我大明不是拥有火铳、鲁密铳、三眼铳吗?

    到时让士兵人手一把,光靠火器便足以彻底平定辽东。”

    听到袁崇焕如此回答,陈策脸色瞬间阴沉下来,冷哼一声,说道:“袁大人,你可真是好大的口气!

    老夫且再问你,我大明如今研制的最新火铳,有效射程不过一百步。

    而建奴骑兵人人皆着双甲,百步之内虽有一定的破甲可能,但想要穿透双甲根本不可能。

    一旦真的展开决战,恐怕我大明士兵的火铳还未能伤到建奴骑兵分毫,建奴骑兵的弓箭便已将我大名将士射成筛子了。

    难道袁大人你还打算把城头之上的红衣大炮搬下来不成?

    你可知道,红衣大炮重达几千斤,且这火器消耗弹药无数,一旦遇上雨雪天气,便难以正常使用。

    到那时又该如何是好?

    难道你袁大人还能掐会算,如同当年神机军师诚意伯刘伯温一样,提前算出合适的好天气,再与辽东建奴决战不成?

    再者,你可知火器消耗的弹药花费何等巨大?

    朝廷当真能够负担得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