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雪!”

    王通心中一动,嘴角微微上扬,随后,便对着众将下令是:

    “立即拔营起寨,连夜进兵!”

    ……

    (附录图片:大暴雪。)

    ……

    从王通屯兵休整的营地到高奴城,相距三百余里。沿途不仅有数处胡人值守的哨所,还需经过一座小城,行军之路险阻重重。

    大雪之夜行军,必将极其艰辛!

    王通下令将辎重器械尽数留在营地,只携带三日干粮,以减轻行军负担。

    一万人马分为前、中、后三军。

    命牛金领兵四千为中军,晏明率三千人为后军。王通亲率三千人为先锋。

    夜深时分,大军悄然出发,昼伏夜行。沿途所经村落,凡遇胡人,尽数剿杀;若有汉人奴隶,则强行编入军中,以防消息泄露。

    每次抓到胡人或汉人好隶,王通都会亲自盘问,如此一来,道路的险易远近、敌军的哨所布置等等,尽在王通的掌握之中。

    就这样昼伏夜行,用两个晚上的时间,往前行军大约两百余里,于第三天晚上戌时,赶到徐柴关。徐柴关离高奴城大约15里左右,关内守军不多,仅有2000余人,而且因为天寒地冻,守备非常松弛。

    趁着天黑,高顺带陷阵营将士攀墙而入,先堵着敌军可能会用于撤退的北城门。然后,再打开城门迎王通大军入内,杀守军800余人,其它人尽皆弃械投降。

    由于行动需要保密。

    又是夜间行军,王通唯恐俘虏逃脱泄露军机,遂下令将所有胡人俘虏尽数处决,不留一个活口。

    然后,下令将士们在徐柴关内休息一个时辰,检查装备,吃些干粮,拉屎拉尿,蓄养体力。

    一个时辰之后,王通留下一名军侯领三百人镇守徐柴关护住自己的后路,又再次下令出发。

    时至半夜,气温骤降,风雪愈烈。将士们顶风冒雪,步履维艰,每一步都似在与天地抗争。

    不过,由于前一段时间的长达半年的严酷训练,军中无人有抱怨之声,依旧士气高昂。

    有些体质较差的士卒,走着走着就倒在路边。然而,军令如山,他们身边的袍泽见之,却无人理他们,任由他在路边冻死。

    慈不掌兵。

    此时大战将至,容不得半点妇人之仁。也有些年老的战马,因耐不住严寒,走着走着便倒了下去。

    朔风呼啸,吹得干裂的旌旗哗哗作响,时而卷起地上的积雪,与天上飘洒而下的雪花混在一起,在空中翻转横飞,发出呜呜的啸叫之声。

    夜间行军本就光线不好,又加上风雪路滑,不时的有人掉入沟壑之中摔死。

    不过,王通军令严苛,没人胆敢稍有停顿。

    寅时,王通亲率的三千先锋军,趁着天黑,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了高奴城外。

    ……

    高奴城,即后世的延安,坐落于延安城东宝塔区尹家沟。此城曾是翟王董翳的都城。楚汉相争时,项羽封董翳为翟王,定都于此。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高奴城虽非上郡的郡治,却是上郡的第一大坚城。

    城高8米,堞高12米,城基厚9米,顶宽7米。城墙的外墙体由厚实的青砖堆砌而成。外墙并非竖立,而是稍有斜坡。

    稍稍倾斜的外墙,消除了守城的士卒们在墙顶上的盲点,使守军不需要将头探出墙外,就可以看到墙下的敌人。

    除此之外,也利于守城器械的使用。守军可以用粗绳搅动石头或木头(擂木滚石)在墙面上来回滚动,对付攻城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