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城之后,王通将华雄的首级交给华雄的一位族侄,让其族侄为华雄料理后事,然后,就待在军帐之中,开始熟悉这个身体原来的那个角色。

    从旧主的那些记忆碎片中,王通得知。

    那位名叫王同的小兵,其实是出身于太原王氏,因家道没落,又遇到战乱,便流浪到长安乞食。三年前,赶上华雄在长安扩军,为了一口饭吃,便加入了华雄的军队。之后华雄见那王同有些武艺,便将王同安排在亲兵之中。

    也就是说,那个王同加入华雄的军队的军队已经有三年多了。从军三年多还是个小兵,可见那王同也没什么本事,果然是“无名之辈”。

    正想着这事,一位穿着皮甲的汉子来到军营,大声问道:“谁是王同?”

    王通看了那人一眼,没有作声。

    却见那人径直走到王通身边,说道:“叫你呢,怎不作声?”

    “我叫王通,不叫王同。”王通道。

    “这不差不多嘛?”

    那人笑了笑,又道:“我管你是王通还是王同,只要是今天在阵前勇斗那绿帽贼的好汉就行。你今天勇斗绿帽贼,我可是看到了的,就是你没错儿。”

    绿帽贼,也就是关羽。

    因为他们现在还不知道关羽的名字,所以才这么叫,这就是传说中的……以帽取人。

    后人以讹传讹,将“帽”字读成了“貌”字,也就变成了“以貌取人”。

    “你找我何事?”王通问道。

    “不是我找你。”

    那人道:“是虎贲中郎将李肃李将军找你,我是李将军的亲兵营曲长,名叫李献。你快随我去见李将军,不要让李将军久等。”

    说罢,便在前面带路,带着王通向中军大帐走去。

    ……

    没多久,王通便在李献的带领下,来到了中军大帐。

    大帐中站分成左右两排,站了20几人,坐在最主位上的是一位身材高大、气势不凡,身穿黑色铠甲的将军。

    这人就是虎贲中郎将李肃。

    李肃是吕布的同乡好友,吕布杀丁原而投靠董卓就是李肃说服的。到后来吕布诛董卓,李肃也是吕布的重要帮手。

    而现在,汜水关主将华雄已死,城中职位最高的就是李肃,因此,李肃也就暂时坐了帅位。

    “你就是王同?”

    “回禀李将军,属下名叫王通,不叫王同。盖因关中一带方言口音等原因,才被人谬称为王同。”

    “哪个通?”

    “通奸……额错了,是通天彻地的通,博古通今的通。”

    “口气不小啊。”

    李肃笑道:“好一个通天彻地,博古通今!你能说出这八个字,莫非是读书识字之人?”

    “读得不多。”

    王通心中一动,趁机说道:“王某年少时师从族中长者,读过一些兵书。”

    “你还读过兵书?”

    李肃有些惊讶地问道:“你读的是哪一本兵书,又是何人所著?”

    “孙子兵法,孙武所著。”

    “背几句试试!”

    “遵命!”

    王通昂首挺胸,大声背诵道:“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背得不错!”

    李肃看着王通,若有所思。

    随即,便又说道:

    “你背的乃是《孙子兵法》中的始计篇。但是,你却并不是按照顺序从‘兵者,国之大事也’开始背。

    而是从中间截取一段,莫非另有所指?”

    “是的。”

    王通道:“属下想的是……咱们汜水关的主将华雄将军刚刚战死,敌军必然以为我军士气大跌,绝不会想到咱们会发动夜袭。

    若是今晚发动夜袭,正合孙子兵法中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或者,能小有收获。”

    李肃闻言,心中更觉讶异。

    双眼瞪着王通,有些吃惊地问道:“你确定……你只是一个小兵?”

    “千真万确。”

    王通低头答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

    “为何?”李肃追问道。

    “属下曾偷学华雄将军武艺,被华将军察觉,差点被处死……”

    “原来如此!”

    李肃叹了口气,又接着说道:

    “华雄将军向来固执,你偷学他的武艺不得重用,也在情理之中。而你,却并未因此记恨华将军,反在他遇害之时,挺身而斗强敌,拼死夺回其首级,足见你心胸开阔且忠义之心深重。华将军泉下有知,必会认你这个弟子。”

    王通闻言,脸上露出痛苦之色,低声道:

    “属下身为劣徒,未能护得恩师周全,心甚有愧。他日若有机会,必取那红脸贼关羽的首级!”

    李肃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随即说道:

    “难得你如此忠义。不过,你有如此武艺,又熟读兵书,做一名小兵实在屈才。今日我便破格提拔你为军司马,领兵一千,在李佑校尉麾下听令。至于兵卒,华将军的亲兵营便交予你统领,如何?”

    王通心中大喜,连忙抱拳行礼:“多谢李将军!”

    李肃挥了挥手,示意王通退到一旁,随即转向帐中诸将,沉声道:“华将军战死,我军士气受挫。若能夜袭取胜,必能提振军心。方才王司马所提夜袭之事,尔等以为如何?”

    赵岑起身拱手道:“李将军,末将以为不妥!关东联军势大,兵力达三十余万,连营数十里。曹操、孙坚、公孙瓒等人皆非等闲之辈,夜袭恐难取胜。”

    李肃眉头微皱,心中虽认同赵岑之言,却仍有些不甘。他转头看向王通,问道:“王司马,你以为如何?”

    王通上前一步,拱手道:“回禀将军,十八路诸侯中虽有知兵之人,却也不乏庸碌之辈。属下以为,柿子先挑软的捏。”

    说罢,他走到舆图前,手指在联军营地西北角和东北角点了点,继续说道:

    “联军劲旅多在中军,东西两翼兵力薄弱。因此,在下认为,我军可佯攻中军,使敌军的中军主力不敢轻动,再以精锐突袭两翼,必能将两翼击溃!”

    李肃听罢,眼中精光一闪,用力一拍桌案,大笑道:“妙计!你这‘明攻中军,实取两翼’之计,与当年兵仙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有异曲同工之妙!”

    ……

    (备注:这里要重点说明一下,每次说到夜战,就有人说夜盲症。其实,乌巢之战就是夜战。李朔雪夜入蔡州就是夜战。仔细查看古代战例,几乎所有的战争都有夜战。夜盲症是被一些写明朝的作者严重夸大了的。)

    ……

    (附录图片:兵仙韩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