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我是袁术袁公路 > 第37章 袁氏谋出路,董卓图废立

第37章 袁氏谋出路,董卓图废立

    东汉末年,风云变幻,朝局动荡不安。洛阳城,这座承载着汉室兴衰的古都,此时正被一片阴霾所笼罩。董卓,这个来自西凉的悍将,凭借手中的兵马,在洛阳城独揽大权,将整个朝堂玩弄于股掌之间。

    这一日,阳光洒在袁魁府邸的庭院中,却驱不散那弥漫的压抑气息。袁魁将袁术与袁绍叫到自己府邸。三人围坐,袁魁率先打破沉默,神色凝重地说道:“本初,公路,董卓专权跋扈,你们怎么看?”

    袁绍听到这话,脸色微微一变,心中满是懊悔。他想起自己曾因嫉妒袁术,在一些关键决策上意气用事,结果让董卓趁机得了朝廷大权。如今,公卿世族被董卓处处打压,朝堂之上一片乌烟瘴气,董卓的恶行比起那臭名昭着的十常侍有过之而无不及。袁绍满心自责,一时竟说不出话来,只是低着头,沉默不语。

    袁术见袁绍这般模样,不禁叹了口气,说道:“董卓如此横行霸道,将汉室最后的尊严践踏得体无完肤。长此以往,天下大乱不远了,恐怕又是一场汉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局面。”袁绍听到袁术这番话,不禁被惊呆了。他没想到,平日里看似鲁莽冲动的袁术,竟能有如此深刻的见解。

    袁魁也微微惊讶,随后轻轻点头,眼中流露出一丝赞赏:“公路,这些年你长进不少。”顿了顿,他又对袁绍袁术二人继续说道:“洛阳如今已经不安全了,你们二人有何打算?”

    袁绍缓过神来,目光中透露出一丝坚定,说道:“我欲南据河北,卒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以争天下。”他详细地阐述着自己的计划,分析着河北的地理优势、兵力资源,以及如何逐步扩充势力,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在这片土地上崛起的未来。袁魁听着,微微点头,对袁绍的想法表示认可。

    接着,袁魁看向袁术。袁术挺直了腰板,自信满满地说道:“虎据荆扬,西吞益州,以待天下之变。”他详细地讲述着自己对荆扬之地的了解,那里的富庶、人口的众多,以及如何通过战略谋划,一步步向西吞并益州,等待时机,逐鹿天下。袁魁听后,也点了点头,心中对这两个侄子的志向感到欣慰。

    “你二人有此谋划我也放心了,你们近日就想办法离开洛阳吧。”袁魁语重心长地说道。

    “叔父,你呢?”袁绍关切地问到。

    “呵呵,汉室养士四百载,我袁家世受汉禄,我这一辈子荣耀是大汉给的,那我就为大汉死节。”袁魁目光坚定,语气中透着一股视死如归的决然。

    袁绍一听,心中大急,连忙向前一步,双膝跪地,双手抱拳,恳切地说道:“叔父,万万不可啊!您对我袁家恩重如山,怎能轻易舍弃自己的性命?如今董卓势大,洛阳的确危机四伏,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您跟随我们一同离开,待我们在外面积聚力量,他日必定能杀回洛阳,重振汉室,那时再为汉室尽忠,岂不是更有意义?”

    袁魁微微摇头,眼中满是温和与坚定:“本初,你的心意我明白,但我意已决。我袁氏一门,深受汉室厚恩,如今汉室蒙难,我若贪生怕死,弃之不顾,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

    袁绍仍不死心,眼中含泪,继续劝道:“叔父,您若在此处死节,不过是白白牺牲。我们袁氏子弟在外,还需要您的教诲和指引。您的智慧和威望,是我们最大的依仗。只要您在,我们袁氏就有主心骨,复兴汉室的大业才有希望啊!”

    袁魁缓缓扶起袁绍,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本初,你能有这份心,我很欣慰。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我的选择就是以死扞卫汉室最后的尊严。你和公路出去后,一定要相互扶持,成就一番大业,莫要辜负了袁家的名声。”

    袁绍见袁魁心意已决,知道再劝也是无用,只能无奈地站起身来,眼中满是不舍与担忧。

    此后,董卓越发骄横。他野心膨胀,终于走上了历史上那臭名昭着的废帝道路。第一次,他在宴会之上询问百官废帝之事。宴会上,气氛紧张得如同暴风雨来临之前,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大殿内烛火摇曳,好似也在畏惧董卓的权势。

    丁原率先站出来反对,他猛地站起身,双手重重地拍在身前的桌案上,“砰”的一声,桌上的酒盏都跟着跳了一下。他怒目圆睁,直视董卓,言辞激烈,义正言辞地指责道:“董卓!你怎敢有这等大逆不道的荒谬想法?高祖创业艰难,才有了这大汉江山,传承四百余年,岂是你能随意亵渎的?你此举是要将我大汉天下引向何方?”丁原声如洪钟,话语在大殿内回荡,震得众人耳中嗡嗡作响。

    袁术见状,也“嚯”地站起身来,他身姿挺拔,衣袍随着动作微微飘动,眼中满是愤怒与不屑。他毫不畏惧董卓的权势,向前跨出一步,声音高亢且坚定,每一个字都像一把利刃,直直地刺向董卓:“董卓,你这狼子野心之人!汉室传承四百余年,历经多少风雨,才保得天下百姓安宁。你却妄图以一己私欲,行此废帝之举,这是要将天下苍生置于何地?你可知,百姓盼的是太平,念的是汉室正统,你若一意孤行,必将成为天下公敌!”袁术的声音在宴会上回荡,他说得慷慨激昂,脖子上青筋暴起,脸上因愤怒而涨得通红。

    董卓坐在主位上,脸色瞬间铁青,眼中闪烁着愤怒的光芒,胸膛剧烈地起伏着,他紧紧地握住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他狠狠地瞪着丁原和袁术,那目光仿佛能吃人一般,大殿内的空气仿佛都要凝固了。但在众人面前,他还是强忍着怒火,不好当场发作。只是咬着牙,从牙缝中挤出几个字:“此事,再议!”宴会最终不欢而散。

    之后,袁术知道洛阳已经无法再待下去,便领着自己精心训练的2万大军离开洛阳。他的军队纪律严明,装备精良,在洛阳城的百姓眼中,是一支充满希望的力量。而张辽、高顺带着1万余南北军追随而来。张辽,仪表堂堂,武艺高强,他的加入让袁术的军队如虎添翼;高顺,为人忠诚,治军严谨,所率领的部队战斗力极强。他们的到来,让袁术的势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壮大。

    董卓得知袁术离开后,采纳了李儒的建议,写信给荆州牧刘表,要他对付袁术。刘表,身为汉室宗亲,却在这乱世之中为了自己的利益权衡利弊。他接到董卓的信后,陷入了沉思。他深知袁术的实力不容小觑,但又不想得罪董卓。

    与此同时,董卓对丁原的忌惮与日俱增,他深知,若不除掉丁原,自己在洛阳的统治始终无法稳固。于是,董卓找来自己的心腹李儒,商议对策。李儒胸有成竹地献上一计:“主公,丁原麾下吕布,有万夫不当之勇,乃是丁原的左膀右臂。我们只需重金贿赂吕布,再许以高官厚禄,不愁他不背叛丁原。”董卓听后,拍手称妙,当即命人准备了大量的金银珠宝,以及一匹日行千里的赤兔宝马,派人秘密送往吕布营帐。

    吕布收到礼物后,心中动摇。他本就生性贪婪,又渴望出人头地,面对董卓抛出的橄榄枝,一时难以抉择。这日深夜,吕布在营帐中来回踱步,手中轻抚着赤兔马的缰绳,心中反复权衡。这时,董卓派来的说客再次现身,对吕布晓以利害:“吕将军,您如此英雄,在丁原麾下却难展宏图。董公敬您是条好汉,愿与您共图大业,您若归附,必将位极人臣。”吕布想到丁原平日里对自己虽有恩情,但在权势和富贵面前,他的内心天平渐渐倾斜。

    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吕布手持方天画戟,潜入丁原的营帐。丁原正在灯下审阅军报,听到动静,刚一抬头,便看见吕布满脸杀意地站在面前。“奉先,你……”丁原话还未说完,吕布的方天画戟已狠狠刺来。丁原瞪大了双眼,脸上满是不可置信,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一手提拔的义子,竟会为了利益背叛自己。

    丁原一死,其麾下的并州军顿时群龙无首。董卓趁热打铁,亲自来到并州军营地。他骑着高头大马,身后跟着一众精锐部队,威风凛凛地站在并州军面前。董卓高声喊道:“并州的兄弟们!丁原已死,如今我董卓愿接纳你们,只要你们归降,既往不咎,而且论功行赏,与我西凉军同等待遇!”并州军士兵们面面相觑,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吕布站出来,大声说道:“兄弟们,董公乃是当世英雄,跟着他,我们才有更好的前程!”在吕布的带头下,并州军士兵们纷纷放下武器,归降了董卓。

    自此,董卓不仅除掉了心头大患丁原,还成功收服了并州军,势力大增。他在洛阳城更加肆无忌惮,行事愈发张狂。

    不久后,董卓又一次宴会百官,董卓对百官说:“天下的君主,应该由贤明的人来担任。每当想起灵帝,就使人愤恨。‘董侯’看似不错,现在我打算改立他为皇帝,不知他是否能胜过‘史侯’?有的人小事聪明,大事糊涂,谁知道他又会怎样?如果他也不行,刘氏就不值得再留种了!”袁绍大怒反对道:“汉朝统治天下约四百年,恩德深厚,万民拥戴。如今皇上年龄尚幼,没有什么过失传布天下。您想废嫡立庶,恐怕众人不会赞同您的提议!”董卓手按剑柄,呵叱袁绍说:“小子,你胆敢这样放肆!天下大事,难道不由我决定!我要想这样做,谁敢不服从?你以为董卓的刀不锋利吗!”袁绍勃然大怒,说:“天下的英雄豪杰,难道只有你董公一个人!”袁绍把佩刀横过来,向众人作了一个揖,径直而出。

    董卓望着袁绍离去的背影,怒火中烧,当即下令:“给我追!把袁绍给我抓回来,我要亲手宰了这个不知死活的东西!”手下将士得令,立刻追了出去。然而袁绍早有防备,在洛阳错综复杂的街巷中穿梭,成功摆脱了追兵,顺利逃出洛阳,前往冀州。

    董卓得知袁绍逃脱,暴跳如雷,在府邸中来回踱步,怒吼道:“袁绍小儿,竟敢这般忤逆我,我定要将他碎尸万段!”此时,李儒赶忙上前,拱手说道:“主公暂且息怒。袁绍出身名门,袁家累世高官,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如今主公新到洛阳,根基未稳,若贸然追杀袁绍,恐会激起袁家旧部及天下豪杰的反抗,对主公大业不利。”

    董卓听后,眉头紧皱,问道:“那依你之见,该如何处置?”李儒胸有成竹地说:“不如暂且封袁绍为渤海太守,一来可显示主公的宽宏大量,收买人心;二来将他外放,远离洛阳这个是非之地,他即便心怀不满,一时也难以掀起大的风浪。待主公日后站稳脚跟,再对付他也不迟。”

    董卓沉思良久,觉得李儒所言有理,便冷哼一声:“哼,就暂且饶他这一回,封他为渤海太守,看他还能翻出什么花样!”于是,董卓派人前往冀州,宣布封袁绍为渤海太守的任命。

    袁绍虽然对董卓的任命嗤之以鼻,但此时自己势单力薄,也只能暂且接受,在渤海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以图日后与董卓一决高下。

    袁绍事情处理之后,董卓召集文武百官,蛮横地说:“皇帝没有能力,不可以奉承宗庙,做统治天下的君主。如今,我想依照伊尹、霍光的前例,改立陈留王为皇帝,你们觉得怎样?”公卿及以下官员都十分惶恐,没有人敢回答。董卓又高声说:“从前霍光定下废立的大计后,田延年手握剑柄,准备诛杀反对的人。现在有谁胆敢反对这项计划,都以军法从事!”在座的人无不震骇。只有尚书卢植说:“从前太甲继位后昏庸不明,昌邑王有千余条罪状,所以有废立之事发生。现在的皇帝年龄尚幼,行为没有过失,不能与前例相比。”董卓大怒,离座而去。他准备杀卢植,蔡邕为卢植求情,议郎彭伯也劝阻董卓,说:“卢尚书是全国有名的大儒,受人尊敬。现在先杀了他,将使全国都陷入恐怖之中。”董卓这才停止动手,只是免去卢植的官职。于是,卢植逃到上谷郡隐居起来。董卓派人把废立皇帝的计划送到太傅袁隗看,袁隗回报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