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天下大乱,董卓专权,祸乱朝纲。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倒行逆施,使得天下苍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各地诸侯纷纷揭竿而起,组成联军,意图讨伐董卓,匡扶汉室。
这一日,董卓在朝堂之上,得知诸侯会盟于酸枣,且孙坚被推举为先锋,正率领大军直取汜水关。他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心中暗自思忖:这些叛将竟然联合起来,看来是要与我董卓决一死战了。不过,我董卓又岂会惧怕他们?想到这里,他目光冷峻地扫视着下方的诸将,高声问道:“今叛将袁绍等人会盟酸枣,孙坚为先锋,直取汜水关,诸位有何计退敌?”
话音刚落,只见一位身材魁梧、英姿飒爽的将领挺身而出,正是董卓的义子——温侯吕布。吕布威风凛凛地站在朝堂之上,大声说道:“父亲勿虑。关外诸侯,布视之如草芥;愿提虎狼之师,尽斩其首,悬于都门,叫关东鼠辈胆寒无一敢叛父亲。”吕布的声音犹如洪钟,在朝堂上回荡,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无比的自信与傲慢。
董卓听后,大喜过望,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说道:“吾有奉先,高枕无忧矣!”董卓对吕布的信任和宠爱是众人皆知的。自吕布杀父丁原,投降董卓以来,他便深得董卓的信任,出入中庭,时刻陪伴在董卓左右。董卓对他赏赐不断,功名利禄应有尽有。这让西凉诸将心中嫉妒不已,他们对吕布的愤恨如潮水般涌动,但吕布武勇过人,在西凉军中无一人是其对手。
此刻,见吕布请战,西凉华雄心中不服,他不甘示弱地高声道:“割鸡焉用牛刀?不劳温侯亲往。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华雄身材高大,满脸横肉,声音中充满了狂妄与自负。他心想,自己在西凉军中也算是一员猛将,怎能让吕布独占头功?
董卓见爱将华雄请战,心中十分欢喜,他认为华雄也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或许真能立下大功。于是,董卓封华雄为骁骑校尉,拨马步军五万,命他同李肃、胡轸、赵岑星夜赶赴汜水关迎敌。华雄领命后,得意洋洋地退下朝堂,开始着手准备出征事宜。
另一边,孙坚率领着大军已经在汜水关下攻击了好几天。然而,汜水关易守难攻,董卓的军队凭借着坚固的城墙和精良的武器,进行着顽强的抵抗。孙坚的军队多次发起进攻,都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这一日,鲁肃来到孙坚的营帐,他神色凝重地对孙坚说道:“主公,你虽与袁术相熟,但袁术此人雄才大略,时时防备着主公。如今,主公欲回江东,可假装战败,秘密派遣使者求见刘表结盟,同时安排军士借道荆州回江东。”鲁肃的眼神中透露出睿智与谋略,他深知当下的局势复杂,必须谨慎行事。
孙坚听后,微微点头,沉思片刻后问道:“善,但是江东诸侯我们先攻谁呢?”
鲁肃毫不犹豫地回答道:“豫章。”
孙坚疑惑地问道:“为何?”
鲁肃不紧不慢地解释道:“豫章靠近荆州,北接江夏。主公取得豫章,便可陈兵大江,寻求刘表水军的支持,如此一来,便可抗衡袁术。豫章太守华歆,字子鱼,是一位才德之士,但他不通兵事。在太平之世,他或许可以安一方平安,但在这乱世之中,他就难有作为了。豫章有21县,人口60余万,主公若得之,便可操练兵马,招募贤才,东取丹阳,南下会稽,再与吴郡并力北向庐山和九江郡。如此,主公的霸业可成。”鲁肃的话语条理清晰,分析得头头是道,让孙坚心中十分佩服。
孙坚又问道:“南下何人可为将?”
鲁肃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大公子。”
孙坚听后,面露担忧之色,说道:“伯符?他才十六岁,是不是太小了?”
鲁肃连忙说道:“有志不在年高,昔日甘罗十二岁拜相,霍骠骑未满十八封狼居胥。大公子少年英雄,又有公瑾之智,攻取豫章如探囊取物。”鲁肃对孙策的能力充满了信心,他相信孙策一定能够胜任这个重任。
孙坚又问道:“公瑾?”
鲁肃郑重地说道:“主公切莫小看公瑾,若举百万之众,谋略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我不如公瑾;若观天下之变,谋算于诸侯之间,公瑾不如我。公瑾之才不下韩信,主公欲取天下,不可缺公瑾。”鲁肃对周瑜的评价极高,他深知周瑜的军事才能和谋略智慧。
孙坚听后,心中豁然开朗,他下定决心说道:“好,就让伯符公瑾领兵南下,如果取得豫章,坚必登坛拜将以邀公瑾。”之后,孙坚按照鲁肃的计策,与华雄交战时假装战败。他秘密派遣孙策和周瑜领兵两万南下,同时向袁绍汇报自己大败的消息。袁术虽然觉得此事有些奇怪,但由于孙坚掩饰得极佳,他并未发现异常。加上董卓闻得华雄大胜,对其进行加封的消息传到联军之中,众人都只认为是自己改变了历史的原因,并未深究。
话说袁绍闻得孙坚大败,三万兵马已去其二,不禁大惊失色,他焦急地说道:“不想孙文台今日大败,失了锐气,如之奈何?”
曹操在一旁冷静地说道:“将军,孙文台虽败,但我等仍有雄兵百万,当下当发兵汜水,再计较其他。”曹操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果断,他深知此时不能慌乱,必须继续进攻。
袁绍听后,觉得曹操所言有理,便说道:“善。”于是,袁绍听从了曹操的建议,率领大军向汜水关进发。
华雄自从打败孙坚后,董卓加封他为都督。他想起李儒之前对他说的话,心中更加小视关东诸侯。如今,闻得关东诸侯陈兵汜水关外,他便迫不及待地要出城搦战。李肃听闻此事,大惊失色,他急忙劝阻道:“相国命都督守护汜水关,今百万逆贼叩关,将军乃三军之所系命,不宜轻敌小寇。愿将军自重。”李肃深知华雄的性格过于急躁,担心他会因轻敌而导致失败。
华雄却不以为然地说道:“先生之言如金石;今日贼众我寡,但恐不亲冒矢石,则将士不用命耳。”华雄认为,只有亲自上阵杀敌,才能激励将士们的士气。
李肃又说道:“汜水之险要,天下少有,今将军督军五万,贼军虽众,心有不齐,必不能克也。”李肃分析着当下的局势,试图说服华雄。
华雄听后,心中虽然有些犹豫,但最终还是决定听从李肃的建议,暂时放弃出城搦战的想法。
袁绍带领众军抵达汜水关后,孙坚自缚前往见袁绍,他伏地请死,说道:“孙坚无能,贪功冒进致使先锋败北,折损联军锐气。”
袁术在边上冷冷地问道:“汝熟读兵书,怎会如此?”
孙坚惭愧地说道:“说来惭愧,我令军士急行,不料粮草落在后方,一时供应不及,致使军心动荡。本意结营等候,料想一两日粮草到了就可以解决,不料被关中董军得知,散布谣言,军心不稳,及至夜间突袭,致使大败。”孙坚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责和悔恨。
袁绍闻知后,好声安慰道:“胜败乃兵家常事,文台不必过于自责。”之后,袁绍召集群将商讨攻关事宜。众将皆道,唯有强攻一途。于是,袁绍安排众将轮流攻关。
然而,汜水关实在是太过险要,董卓的军队防守严密。连续十数日,联军死伤惨重,但汜水关依然安然无恙。这日,袁术来见袁绍,他忧心忡忡地说道:“盟主,汜水关险要,一时难以攻克,诸军都想保存实力,时间一久,人心必散,联军瓦解,讨董恐怕沦为笑话。”
袁绍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我亦忧于此,但事实如此,心中无奈。”袁绍心中明白,袁术所言极是,但他一时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就在联军陷入困境之时,曹操站了出来,他对袁绍说道:“盟主,强攻并非良策,我等可派人寻找汜水关的弱点,再出奇兵攻打。同时,我们也可以派人去联络其他诸侯,寻求更多的支持。”曹操的建议得到了一些将领的赞同,但也有一些将领认为曹操的计策耗时太久。
袁绍犹豫不决,他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此时,孙坚站了出来,他说道:“盟主,曹将军所言有理。我军虽然遭受了挫折,但士气未灭。我们可以先按曹将军的计策行事,同时,我也愿意再次领兵攻打汜水关,为联军挽回一些颜面。”孙坚的话语中充满了坚定和决心。
袁绍听后,心中十分感动,他说道:“文台,你能如此,实乃联军之幸。”于是,袁绍决定采纳曹操的建议,同时让孙坚再次领兵攻打汜水关。
孙坚回到军营后,开始精心筹备。他与鲁肃、周瑜等人商讨作战计划,制定了详细的战略部署。同时,他也对士兵们进行了鼓舞,激励他们的士气。
而在汜水关内,华雄得知联军再次准备进攻,他也不敢掉以轻心。他与李肃、胡轸等人商议防守之策,加强了汜水关的防御工事。他深知,联军虽然暂时受挫,但他们的实力依然不容小觑。
终于,新一轮的战斗打响了。孙坚率领着大军,向汜水关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士兵们受到他的鼓舞,个个奋勇杀敌。一时间,喊杀声震天,硝烟弥漫。
华雄在城楼上,看到孙坚的军队如此勇猛,心中也不禁有些畏惧。但他知道,自己不能退缩,必须坚守汜水关。他亲自指挥着士兵们进行抵抗,用弓箭、滚石等武器攻击联军。
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联军虽然勇猛,但汜水关的防御实在是太坚固了,他们始终无法突破董卓军队的防线。
就在联军陷入困境之时,孙策和周瑜率领着两万大军已经抵达了豫章。他们按照鲁肃的计策,开始对豫章进行攻打。豫章太守华歆,果然如鲁肃所言,不通兵事。面对孙策和周瑜的进攻,他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孙策和周瑜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他们采用了声东击西、迂回包抄等战术,逐渐突破了豫章的防线。华歆见大势已去,只好开城投降。
孙策和周瑜顺利地占领了豫章,他们开始在豫章操练兵马,招募贤才。同时,他们也派人向孙坚汇报了胜利的消息。
孙坚得知孙策和周瑜成功占领豫章后,心中十分高兴。他知道,自己的霸业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而此时,汜水关的战斗依然在继续,联军能否突破汜水关,打败董卓,还是一个未知数。但孙坚相信,只要他们团结一致,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为天下苍生带来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