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大明忙于开拓疆土,无暇顾及官场内部的问题。

    如今,北方草原、海外倭国,交趾地区都已经相继平定。

    正好趁着这次选拔官员和推行考核制度的机会,将整治官场的计划逐步展开。

    赵谦点头称是:“陛下考虑周全,臣明白了。”

    ……

    金陵城外的小村庄。

    宋忠将最近金陵城发生的事情详细地向朱元璋禀告。

    当说到朱允熥推行“三年小考,五年大考”的官员考核制度时,朱元璋抬手打断。

    宋忠见状,立刻闭上嘴巴,不敢发出半点声响。

    朱元璋微微眯起眼睛,陷入思考。

    他首先想到的是官场的现状。

    这些年来,大明官场虽然表面上看似风平浪静,但实际上暗流涌动。

    贪污腐败、结党营私、尸位素餐等现象屡禁不止。

    一些官员只知道谋取私利,全然不顾百姓的死活和朝廷的利益。

    而朱允熥提出的这个考核制度,能够精准地割除官场中的这些毒瘤。

    朱元璋又联想到了国家的长远发展。

    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官员队伍。

    只有官员们都尽职尽责、清正廉洁,才能将朝廷的政策贯彻落实到基层,让百姓真正受益。

    越想,朱元璋越觉得这个制度简直太妙了。

    “允熥这孩子,倒是想出了个好法子。”

    宋忠连忙点头称是,心中也暗自佩服朱允熥的谋略。

    ……

    金陵城城头。

    朱允炆咬牙切齿地说道:“朱允熥那小子,推行什么三年小考、五年大考的制度,这简直是自寻死路。”

    “他如此折腾官员,必定会引起官场的不满和动荡,这不是取死之道是什么?”

    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

    方孝孺微微点头,附和道:“这考核制度看似是为了整顿官场,实则是操之过急。”

    “官员们在朝廷任职多年,自有一套行事的规矩。”

    “如今突然改变规则,让他们时刻处于被考核的压力之下,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和抵触。”

    “长此以往,官场必将人心惶惶,朝廷的根基也会因此动摇。”

    齐泰说道:“官员们是朝廷的支柱,若他们心生不满,不再为朝廷尽心尽力,那国家的治理必将陷入混乱。”

    “他这是不顾后果,只图一时之快,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黄子澄叹息道:“可惜啊,大好的局面,就被他这么给毁了。”

    “这考核制度一旦推行下去,官员们为了应付考核,必然会弄虚作假,欺上瞒下。”

    “到时候,官场的风气不仅不会好转,反而会更加恶劣。”

    “朱允熥实在是糊涂!”

    他们四人你一言我一语,都认为朱允熥的考核制度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必将导致朝廷的衰败。

    然而,他们却没有看到这一制度背后朱允熥想要整治官场、让大明长治久安的良苦用心。

    ……

    在有条不紊地推行官员考核制度的同时,朱允熥也未曾放松对交趾地区选派人员的考量。

    经过层层筛选,第一批前往交趾的人员名单终于确定下来。

    不仅有经验丰富、能力出众的官员。

    还有满怀壮志、渴望一展身手的读书人。

    这一日,皇宫内的偏殿被布置得庄严肃穆。

    朱允熥等待着接见这些被筛选出来的人。

    不一会儿,官员和读书人们在宦官的引领下,有序地走进偏殿。

    他们整齐地排列在殿中,向朱允熥行大礼参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