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你们倒好,在这里怨声载道,成何体统!”

    他的目光落在几个抱怨最为激烈的官员身上,眼神中满是责备。

    “你们平日里养尊处优,不知民间疾苦。”

    “如今有这样的机会与百姓一同劳作,本是难得的历练,你们却如此不识大体。”

    “若连这点苦都吃不了,日后如何为朕分忧,如何为百姓谋福祉?”

    朱允熥的话语如重锤般敲击在官员们的心上,让他们羞愧地低下头,不敢直视陛下的目光。

    为了端正官员们的态度,朱允熥当即下令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

    他宣布:“在军校建设期间,表现积极、认真负责的官员,朕会给予嘉奖和晋升的机会。”

    “而那些依旧抱怨、消极怠工的官员,将受到严厉的惩处,轻则降职,重则罢官。”

    此言一出,官员们无不心惊。

    他们深知陛下向来赏罚分明,说到做到。

    于是,原本抱怨连连的官员们立刻收起了不满的情绪,纷纷打起精神,认真投入到建设工作中。

    朱允熥更是不顾别人的劝说,规定自己也会在休沐之日亲自来工地一起劳作。

    他不是那种嘴上说说的皇帝,而是会亲自去做的皇帝!

    那些原本还在抱怨的官员一看这架势,一个个也都识趣的闭上了嘴。

    陛下都不怕苦不怕累的来这里干活。

    他们这些当官的还有什么资格说些有的没的在那里抱怨!

    在朱允熥的一番教导和举措下,官员们彻底收起了抱怨,全身心地投入到军校建设中。

    工地的建设氛围变得更加积极向上,建设进度也明显加快。

    朱允熥看着这一切,满意地点了点头。

    他相信,通过这次经历,官员们会更加理解百姓,更加用心地为大明的发展贡献力量。

    ……

    金陵城外那座静谧的小村庄里,朱元璋正坐在院子里,静静地听着手下人汇报金陵城内的消息。

    当听到朱允熥不仅下旨让官员们参加军校建设,自己还主动前往工地干活时,他原本平静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

    “不错,就应该这么干。”

    朱元璋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几分赞赏。

    他微微点头,眼神中透露出对朱允熥此举的认可。

    “不让那些官员吃点苦,那些官员迟早忘了来时的路。”

    他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回忆着自己早年创业时的艰辛。

    朱元璋想起自己从一个放牛娃、小和尚,一路历经千辛万苦,才打下了大明的江山。

    在那个过程中,他深知百姓的疾苦,也明白官员的责任重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官员开始贪图享乐,忘记了自己的初心,这让他十分担忧。

    如今,看到朱允熥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解决,朱元璋感到十分欣慰。

    他知道,让官员们参与到实际的建设工作中,不仅可以让他们亲身体会到百姓的艰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务实精神。

    “允熥这孩子,倒是有些远见。”

    朱元璋自言自语道,眼神中充满了对朱允熥的期待。

    他希望朱允熥能够继续保持这种务实的作风,带领大明走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

    他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朱允熥能够顺利地完成军校的建设,为大明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让大明的江山永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