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朱元璋认为军校选址极为重要。
他觉得应选在地势开阔、交通便利之处,既方便学员们进行大规模军事演练,又利于物资运输与人员调配。
像金陵城郊虽已被选定,但周边地形需再详细勘察。
要确保有足够空间用于建设训练场、营房等设施,且能有效防御外敌突袭,保障军校安全。
师资方面,朱元璋觉得仅靠受伤将士和军中将领还不够。
除了这些实战经验丰富的人才,还应广纳精通兵法韬略的文人学士。
这些文人虽未亲身征战,但对古今战例研究透彻,能从理论高度为学员们剖析战争规律。
可邀请那些对《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兵书有深入见解的学者。
让他们来为学员们讲解战略谋划、军事哲学等知识,让学员们既有实战经验,又有深厚理论基础。
课程设置上,朱元璋认为要丰富且实用。
除了常规的使用等军事技能训练,还应着重培养学员的战术素养和指挥能力。
可以设置沙盘推演课程,模拟各种复杂的战争场景。
让学员们在沙盘上排兵布阵,锻炼他们的临机应变和指挥决策能力。
同时,增设情报收集与分析课程也至关重要。
教导学员如何获取准确情报,并从繁杂信息中分析出敌方战略意图,做到知己知彼。
另外,朱元璋考虑到军校的管理。
他觉得必须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赏罚分明。
对于学习刻苦、表现优异的学员,要给予物质奖励和荣誉表彰,激励他们不断进取。
而对于违反校规、训练懈怠的学员,则要严惩不贷,以整肃学风,保证军校培养出的都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军事人才。
最后,朱元璋想到军校与实战的衔接。
他认为不能让学员们只在军校里纸上谈兵。
应定期安排他们到前线部队实习,参与实际战斗或军事行动。
让他们在实战中检验所学,积累真正的战场经验,如此才能培养出能征善战、保家卫国的栋梁之材。
脑海中思索完,朱元璋将自己的想法写下。
“宋忠,你把这封信交给外面的人,让他们给允熥!”
“遵旨!”
宋忠接过信件,立马转身离开,不敢有丝毫的耽搁。
……
在那高高的城头上,朱允炆被绳索紧紧缚住。
当听闻朱允熥所做的一系列举措后,他先是一愣,随后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身旁同样被绑着的方孝孺、齐泰、黄子澄,亦是面色复杂,无言以对。
过了片刻,方孝孺率先打破沉默,冷哼一声道:“哼,朱允熥这分明是在收买人心,不过是些小把戏罢了。”
齐泰也跟着附和:“没错,他这般作为,无非是想让天下人都对他感恩戴德,稳固他那来路不正的皇位。”
黄子澄皱着眉头,一脸不屑:“这些手段,看似高明,实则不过是为了满足他的私欲。”
然而,话虽如此,他们心中却也不得不承认,若是换做自己,确实很难想到如此周全且有效的办法。
方孝孺暗自思忖,抚恤伤亡将士、筹备军校。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能收拢军心民心,更对大明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他一心钻研儒学经典,在治国理政的实务上,竟不如朱允熥这般思虑周全。
齐泰与黄子澄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无奈与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