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三人此时还是学子,他们正待在一起,在学府的一处幽静庭院里讨论学问。庭院里有一方小小的池塘,池塘里的荷花刚刚冒出尖尖角,荷叶上还滚动着晶莹的露珠。周围是几丛翠竹,竹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

    杨士奇手中拿着一本古籍,正说得眉飞色舞。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对学问的热爱,声音抑扬顿挫,仿佛在讲述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突然听到外面传来的喧闹声,不禁皱了皱眉头,那眉头就像两条毛毛虫拧在了一起。他正沉浸在学问的世界里,被这突如其来的喧闹打扰,心中有些不悦。

    这时,一个同窗匆匆跑来,那同窗跑得气喘吁吁,额头上满是汗珠。他兴奋地喊道:“你们还不知道吧?大明的军队生擒了倭国天皇!”  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高亢,在庭院里回荡着。

    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三人听闻,皆是一愣,就像被施了定身咒一样,瞬间僵在了原地。随后脸上露出惊喜的神情,那神情就像久旱逢甘霖的农夫看到了天边的雨云。

    杨士奇最先反应过来,他把手中的古籍往石桌上一放,那动作带着一丝急切,仿佛古籍此时已经不再重要。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就像夜空中闪烁的繁星。他说道:“此乃大明之盛事啊!那倭国多年来对我大明沿海侵扰不断,如今他们的天皇被擒,真是大快人心。”  他的声音充满了激动,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心底跳跃而出。

    杨荣也激动地站起身来,他的动作有些突然,差点碰倒了身边的石凳。他来回踱步,脚步轻快得像一只小鹿。一边走一边说:“这消息来得正是时候,新科举即将开始,这就像是上天给我们这些学子的激励。我们身处大明如此强盛之时,更应勤奋苦读,将来为大明效力。”  他的眼神中透着坚定,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在科举中高中,然后为大明建功立业的场景。

    杨溥则坐在石凳上,轻轻点头,他的动作很沉稳,眼神中透着坚定。他的眼睛就像深邃的湖水,平静而又充满力量。他说:“二位所言极是。这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我大明国威的彰显。我们作为学子,当以那些英勇的将士为榜样,在科举之路上努力前行,为大明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却充满了力量,如同涓涓细流,却能深入人心。

    周围的其他学子们听到他们的谈话,也纷纷围拢过来。有的学子眼睛里闪烁着好奇和兴奋,有的则是一脸沉思,仿佛在思考着这一事件对自己未来的影响。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声音交织在一起,就像一首激昂的交响曲。个个热血沸腾,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更加坚定了求学的决心。

    金陵城外,一片宁静的山林之中,有一座看似普通的宅院,却透着一种低调的奢华。那宅院的围墙由大块的青石堆砌而成,石缝间偶尔长出几株顽强的野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屋顶的青瓦排列得整整齐齐,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淡淡的光泽。

    宋忠沿着蜿蜒的小路匆匆赶来,他的脚步略显急促,每一步落下都带起一小片尘土。他的脸上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兴奋,眼睛里闪烁着光芒,像是怀揣着重大的消息急于分享。他来到宅院的大门前,那两扇厚重的木门紧闭着,门上的铜环在阳光下闪烁着古朴的光泽。宋忠恭敬地站在门外,轻轻叩响了门扉,那叩门声在寂静的山林间回荡,显得格外清脆。

    朱元璋正坐在屋内的书桌前,书桌是用厚实的檀木制成,散发着淡淡的木香。桌上摆放着一些古籍,那些古籍的纸张微微泛黄,显示出岁月的痕迹,还有精致的文房四宝。笔架上挂着几支毛笔,笔尖的毫毛整齐而富有弹性。砚台里盛着墨汁,墨香在空气中弥漫。听到敲门声,他微微抬起头,声音沉稳地说道:“进来。”

    宋忠推开门,走进屋内。他先是恭敬地行了个礼,弯腰的幅度很大,双手整齐地放在身前,说道:“皇爷,臣有要事禀告。”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敬畏,眼神始终低垂着,不敢直视朱元璋。

    朱元璋放下手中的书卷,那书卷的纸张在他手中发出轻微的沙沙声。他的眼神中带着一丝疑惑,说道:“何事?”

    宋忠清了清嗓子,说道:“皇爷,如今金陵城中有两件大事。其一,新科举即将开始;其二,李景隆和王景弘将军登录倭国,并且成功抓住了倭国天皇。”  他的声音清晰而洪亮,每一个字都说得很清楚,像是生怕朱元璋听漏了任何一个细节。

    朱元璋听到这个消息后,先是一愣,他的眼睛微微睁大,眉毛也轻轻挑起。他整个人仿佛瞬间被定住了一般,一时间有些难以接受这个消息。但紧接着,他的脸上就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那笑容如同阳光穿透云层,瞬间驱散了所有的阴霾,充满了喜悦。他的嘴角大幅度地上扬,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像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星。他站起身来,身上的衣袍随着他的动作轻轻摆动。他在屋内来回踱步,脚步轻快而有力,每一步都像是在表达他内心的喜悦。一边走一边高兴地说道:“好啊,好啊。允熥这孩子真是不错。朕一直知晓这孩子聪慧过人,如今看来,他的谋略和胆识远超朕的想象。这新科举乃是选拔人才的大事,关乎我大明的未来。这就像是为我大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能让更多的贤才为朝廷所用。而那倭国,多年来一直是我大明沿海的心腹大患,那些倭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如今他们的天皇被擒,这可是大功一件啊。这不仅彰显了我大明的军威,也能让那些妄图侵犯我大明的外敌知道,我大明不是好惹的。允熥这孩子治理国家,既能着眼于国内的人才培养,又能对外展现我大明的强硬,此等眼光和决策能力,真乃帝王之资。他懂得如何运用军事力量来保卫国家,又深知人才是国家兴盛的根本,这两者相辅相成,他却能把握得恰到好处,就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棋手,在大明这盘棋局上步步为营,每一步都下得极为精妙。朕当初就觉得这孩子有潜力,现在看来,他已经逐渐成长为一位能担当大明江山的君主了。”  他连连夸奖朱允熥,眼神中满是欣慰,“允熥这孩子,治理国家很有一套,看来朕当初没有看错人。他有勇有谋,能做出这样的决策,并且让将领们如此出色地完成任务,真是不简单啊。”

    朱元璋高兴了一会儿后,渐渐冷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