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尚书也补充道:“臣建议可利用倭国当地资源,以工代赈。倭国多矿产,可组织民众开采冶炼,一方面用于当地建设,一方面部分运回国内,既能减少财政支出,又能促进当地经济恢复,增加百姓收入,稳定民心。”

    朱允熥思索片刻,说道:“诸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治理倭国,当恩威并施,文化怀柔与经济扶持并重。朕决定,派遣能干官员前往倭国,组建临时行政机构,监督原有官员,确保政令畅通。同时,即刻在倭国各地兴办学校,选拔聪慧倭国孩童入学,传授儒家经典、天文历法、农桑技艺等知识。”

    随后,朱允熥又将目光转向户部尚书:“财政方面,先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倭国战后重建,务必保障民生。再按照工部尚书所言,合理开发利用倭国资源,以减轻财政压力。”

    众人领命而去。不久后,以张大人为首的一批大明官员奔赴倭国。张大人抵达后,迅速与当地残存势力沟通,组建临时政府,开始有条不紊地开展重建工作。

    在学校建设方面,选址、建材、师资迅速到位。短短数月,倭国多地便响起了孩童诵读儒家经典的朗朗书声。一位倭国老者,看着新建的学校,眼中满是复杂神色:“这些大明人,带来了新的东西,不知是福是祸……”  但随着时间推移,学校里的孩子们不仅学到知识,还对大明文化心生向往,老者的态度也逐渐转变。

    经济建设同样如火如荼。在矿山,当地百姓在大明工匠指导下,学会先进开采技术,矿石产量稳步提升;在农田,新的农耕器具与种植方法让粮食产量大幅增长。

    然而,并非一切都一帆风顺。部分倭国旧贵族,对大明统治心怀不满,暗中联络残余势力,企图发动叛乱。他们煽动民众,传播不实言论,一时间,倭国部分地区人心惶惶。

    张大人得知消息后,一面加强治安管控,严密监视可疑人员动向;一面深入民间,向百姓解释大明政策,安抚民心。同时,他快马加急向朝廷汇报情况。

    朱允熥接到奏报,果断下令:“命李景隆率领一支精锐部队前往倭国,协助张大人平定叛乱,务必将隐患彻底消除。”

    李景隆领命后,迅速登船奔赴倭国。他与张大人会合后,制定了详细的平叛计划。他们先佯装不知叛乱之事,暗中布下天罗地网,待叛乱分子集结准备行动时,一举将其包围。

    经过一番激烈战斗,叛乱分子被全部剿灭,为首的旧贵族被擒。李景隆将其押解回大明,交由朱允熥处置。

    朱允熥并未立刻处死这些旧贵族,而是在朝堂上亲自审问。他言辞恳切地对旧贵族们说:“朕出兵倭国,并非贪图土地财富,而是为了消除倭患,保我百姓安宁,也让你们的子民免受战乱之苦。只要你们真心归顺,朕既往不咎,还会让你们在倭国继续为百姓谋福祉。”

    旧贵族们被朱允熥的气度和诚意所打动,纷纷跪地求饶,表示愿意归降。朱允熥赦免了他们的罪行,让他们返回倭国,协助张大人治理地方。

    经过这场风波,倭国局势逐渐稳定下来。在大明的治理下,倭国经济日益繁荣,文化上与大明交流融合愈发紧密,曾经动荡不安的海疆,终于迎来了长久的和平与安宁  ,而朱允熥的威名,也在这片土地上愈发响亮,成为百姓口中传颂的贤君。

    倭国局势稳定后,朱允熥将目光投向了国内的发展。他深知,攘外之后更需安内,只有国内繁荣昌盛,大明才能长治久安。此时,各地呈上来的民生奏折堆放在御案之上,朱允熥一封封地仔细审阅,思索着进一步的改革举措。

    一日早朝,朱允熥提出了一项新的政策:“朕观各地民生,虽总体安稳,但部分偏远地区仍存在土地分配不均、水利设施陈旧等问题。朕决定,派遣钦差大臣前往各地,重新丈量土地,推行均田制,确保耕者有其田。同时,加大对水利工程的修缮与兴建,提升农田灌溉能力,促进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