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边的年轻人附和道:“是啊,有我们大明的精锐之师出马,那些倭寇肯定不是对手。这下我们老百姓终于可以安心过日子了。”

    而在朝堂之上,大臣们也对这件事议论纷纷。有的大臣担心战事不利,影响国家的稳定;有的则认为这是一次展示国力的好机会,坚决支持出兵。一时间,朝堂上争论不休。

    朱允熥得知此事后,决定召开朝会,听取大臣们的意见。朝会上,大臣们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朱允熥静静地听着,心中对此次出兵的决策更加坚定。他明白,作为一国之君,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和担忧所左右,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国家的利益。

    在朱允熥的领导下,大明上下一心,积极筹备着对倭国的战事。侦察部队悄然出发,后勤物资也在源源不断地运往港口。一场关乎大明海疆安宁的战争,即将拉开帷幕……

    朝会结束后,朱允熥将几位心腹大臣留下,进一步商讨出兵倭国的细节。户部尚书夏原吉眉头紧锁,忧虑地说道:“陛下,此次出兵,所需物资众多,虽已全力筹备,但仍有部分物资运输存在困难。尤其是军粮,从各地调配至港口,路途遥远,且运输途中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恐难在短时间内满足前线需求。”

    工部尚书也上前一步,恭敬禀报道:“陛下,武器装备虽已准备就绪,但部分火器的制造工艺复杂,产量有限。若战事久拖不决,后续补给恐难跟上。”

    朱允熥沉思片刻,目光坚定地说道:“诸位爱卿所言,朕已了然。军粮运输之事,可在沿途增设补给站点,合理调配人力和运力,确保军粮及时送达。至于火器,工部需加快研发,提高产量,同时也可对现有火器进行改良,提升其威力和稳定性。”

    这时,兵部侍郎上前献策:“陛下,臣建议在沿海地区招募熟悉水性的渔民和水手,编入军队。他们对海洋环境熟悉,可在海战中发挥重要作用,还能协助运输物资和侦察敌情。”

    朱允熥微微点头,赞许道:“此计甚妙。此事就交由兵部负责,务必尽快落实。”

    众人领命后,各自散去忙碌。朱允熥则回到御书房,继续处理政务。他深知,此次出兵倭国意义重大,稍有不慎,便可能影响国家的声誉和稳定。

    另一边,侦察部队乔装打扮后,成功潜入倭国。他们小心翼翼地穿梭在倭国的港口、城镇和军营之间,收集着重要情报。经过数日的艰苦侦查,他们终于摸清了倭国的军事部署和防御弱点。

    回到大明后,侦察部队的首领马不停蹄地赶往皇宫,向朱允熥汇报。朱允熥仔细听完汇报,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很好,你们此次任务完成得十分出色。这些情报对我们至关重要,李景隆和王景弘得知后,定能制定出更完善的作战计划。”

    与此同时,李景隆和王景弘也在紧张地制定作战方案。他们根据侦察部队提供的情报,反复研究倭国的地形和军事部署,力求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李景隆提出了一个大胆的作战计划:“王兄,我认为我们可兵分两路。一路正面进攻,吸引倭国主力部队;另一路则从侧翼迂回,突袭倭国的后方营地,切断他们的补给线和退路。如此一来,定能让倭国军队首尾不能相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