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女生频道 > 快穿:女主就要活着 > 第18章 真假世子关我什么事18

第18章 真假世子关我什么事18

    转了几天,到底是让陆长安买到了一个旧石磨。

    等把石磨拉回来,又里里外外刷洗干净后,她就先放了一斤黄豆试试。

    这个石磨不算小,比一般家里磨面用的要大些,但也没有碾子那样大,所以陆长安推起来并不费事,推着走了几圈后,她觉得自己还可以加速的。

    一般而言,一斤黄豆能出十斤豆浆,但用石磨肯定达不到这个标量。

    陆长安看着桶里的豆浆,大概能有五六斤,也比较浓稠。

    而旁边泡着的黄豆,也不如后世那样饱满,色泽不够金黄,但用来食用却是没问题的。

    黄豆从出现后,由于加工技术的限制,最广泛的食用方法,还是蒸制和水煮,口感并不好。

    到了魏晋时期,才渐渐出现了用大豆制醋和豆豉的工艺。而明朝时期,已经出现了豆腐豆皮和豆卷等食物。

    虽然现在历史拐了个弯,但社会大致的脉络发展和文化进程并没有出现什么巨变。

    在江州府的客栈,陆长安就看到过豆腐做的菜肴,但口味偏淡,且有豆腥味。

    如果是灾荒年,人们对食物的要求,是只要能活命就行了,但现在还算是风调雨顺的年景,大家就开始有了饱腹之外的高追求了。

    陆承文的顾虑也不是没道理,豆腐不好卖,但陆长安要卖的不是豆腐。

    整个县城都没有卖豆腐的,就相当于面对着一个完整的豆腐菜潜在市场,再加上周围的村镇,民以食为天,什么时候都不缺爱好新鲜食物的人。

    也是这一路上的见闻让陆长安反应过来一件事,现在很多人的饮食习惯都是固定的。

    大部分人见过的,或者是吃过的,都是当地的菜肴。

    那些能做出美食的人,对菜谱都会保密,当作传家秘方牢牢守着,而不是像后世那样,快手菜的视频到处都是。

    而且,做菜也是要巧方法的,就像是煎鱼时,先凉油撒盐,鱼皮就不会破。

    再比如说用热水和面,包出来的就是死面包子。

    炒菜或炖肉时勾些水淀粉,挂汁效果更好。

    烧烤铺子常卖的盐水毛豆,那毛豆就是没长大的黄豆。

    这些在信息大爆炸的后世,不做饭的人几乎也不会知道,更遑论是当下的人了。

    陆长安利用的就是这种信息的不流通,南北饮食的差异。

    她熬了两小桶的卤汁,一个桶里是豆腐脑的咸卤汁,另一桶是胡辣汤,胡椒太过贵重,她用的是茱萸和麻椒。

    再装好一桶刚点出来的嫩豆腐,把三个木桶都放到小独轮车上,绑好绳子,再围上干草编的席子用来保温。

    这次不管怎么劝,陆承文都要陪着出摊,见她收拾好了就推起了车子,陆长安在一旁扶着,二人往城西走去。

    县城的城西,每月的逢五逢十都会有大集,那天不光是城门口不收费,就连摊位费也不用,只要去街口胥吏那里交十个铜板,就可以划一块地方摆摊。

    等到他们交了钱,被领到了地方后,天光已经大亮,集市上也开始闹哄哄的了。

    临近过年,来赶集的人很多,而且一年到头也攒了些钱,就趁着大集时采买年货呢。

    现在的一碗肉馅馄饨大约六七文钱,所以父女俩商量后决定胡辣汤豆腐脑卖五文钱,咸豆腐脑卖三文钱,要是只想要嫩豆腐也行,一文钱一碗。

    所以当陆长安停稳小车,吆喝着卖豆腐脑时,不少人都好奇的围着,再一听价格,也没有贵的过分,就有人给了钱要一碗胡辣味的。

    陆长安挖了一大块嫩豆腐,放到土陶碗里,再浇上满满的胡辣汤,顿时一股辣香味儿萦绕在小车周围。

    买的人本来是想尝个鲜,却没料到真让他遇到好吃的了。端过碗后也不嫌烫嘴,呼噜噜一碗下了肚,又要了一碗咸豆腐脑,等他吃完了,还不忘给周围的人安利说胡辣味的好吃。

    顺利开了张,生意就好做了,还没到中午,胡辣汤就最先卖完了,然后是咸豆腐脑,到最后剩了些嫩豆腐也都被人买走了。

    忙忙乱乱了一上午,一开始陆承文还在帮着收钱收碗,后来陆大山带着大儿子来了,他就只负责收钱记人,那父子俩揽过了收碗打杂的活儿。

    等几人收了摊一起回到家,陆大山才说:“幸亏来前儿爹说先去集市上看看,要是找不到你们再来家里。”

    说着又把一直背着的东西放下,从里面拿出了给陆长安的几身厚衣服,又小心地从怀里掏出一张纸,递给陆承文。

    “这是爹去找人打听的能给你具保的人,放心吧,人品学问都是没问题的,爹说等哪日你得空了,就一起去上门拜访。”

    陆长安看着眼前这个憨厚的汉子,和一旁冻得脸通红的少年,心里不是没触动的。

    他们一大早就从村里出来,又帮了一上午的忙,此时才进到屋里暖和,头发上都有了细密的冰水。

    不只是她,陆承文也是一脸动容。

    过了良久,他才道:“那要再麻烦七叔了,等这两日我备好谢礼就去。”

    陆大山一听笑的更是憨厚了。

    已经到了午饭的时候,几人吃的就是出门前提前盛出来的豆腐脑,再配上刚买的胡饼,一顿饭吃完后,各个都出了一身薄汗。

    陆大山他们也不在这里歇息,说是怕迟了回去的路不好走,也不要塞给的吃食,带着儿子就急匆匆的离开了。

    陆长安把赚的铜板都倒在桌子上,数了数总共有三百六十七个。

    卖的是时候她就在心里记着,胡辣汤卖了四十碗,咸卤的卖了三十碗,还有十几个人只买了豆腐脑的。

    刨去材料成本,这一早上她净赚了二百文。

    至于人力消耗,那都不能算进去,毕竟无论什么时候,劳动力都是最不值钱的。

    集市后的几天,陆长安带着她的豆腐脑,去到几个比较大的饭馆和客栈推销,凭借着稀奇的食物,和她的三寸不烂之舌,最终谈妥了两家客栈,和三家饭馆的供应,有客人的话就提前一天来找她预定,然后送货上门。

    陆长安和他们约定好每月的月底时结账,如果达到了多少份,她能给出不同的优惠。

    那几个老板们一听就懂了,他们按照原价卖,但给客人推销出去的越多,就能拿到更多的返利。

    这个法子既能让他们用稀罕菜吸引客人,又避免了陆长安日日都辛苦出去摆摊找客户。

    不只是谈妥了固定的客户,陆长安还会把磨出来的豆渣煮熟了,或是烙成干饼,隔几日就放到城门口附近的乱棚外,那里常有小乞儿们出没。

    就这样,从人流移动频繁的集市,到城中最热闹,信息交流最快的饭铺客店,再到隐秘的无处不在的乞儿们,陆长安终于在年前摸透了衢县的情况。

    虽然达到不到事事都知晓的地步,但至少不会再出现连稳妥的保人都寻不到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