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女生频道 > 古武大佬在六零 > 第179章 带杨青挣钱

第179章 带杨青挣钱

    一顿饭做下来,李爱花也把要领掌握得七七八八了。

    隔天李爱花就熬了海鲜粥,大伙儿吃了都夸赞好吃。

    周怀景寄来的海鲜不多,剩下的李爱花都留起来了。

    想着等再过段时间请几家人也过来尝尝鲜。

    到腊月二十六的时候,胡家请了杨家和胡吉瑞一家人,还有老郑过来吃饭。

    胡吉瑞一家头一次登门,带了礼来的。

    李爱花和许明珠,熬了海鲜粥,和做了两盘海味。

    加上一些其他的菜,让几家人都尝了鲜,吃得意犹未尽。

    饭后几波人各玩各的,屋子里一直热热闹闹的。

    正月里,许明珠教书,李爱花、江巧做衣服,胡林在屋里训练。

    其余三人闲来无事就在坑床上打扑克,做家务,偶尔上山去打点柴火。

    许明珠教书的时候,屋子里的柴火不能断。

    不然孩子们的手冻僵了,就无法写字了。

    二月份的时候,柳明佳生了,是对双胞胎女儿。

    去县城医院生的,那时候天气还冷,就在医院里坐月子了。

    万物复苏的时候,许明珠的教学也停了下来。

    让孩子们休息几天,然后就要准备上工了。

    杨青则是继续上学去。

    杨家孙女的满月也是在这几天。

    满月没大办,就叫了胡家和周家一起吃顿便饭,等到周岁的时候再宴请。

    两家人给孩子一人做了一身衣服。

    春忙结束后,村里又召集开了大会。

    主要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建知青楼,一个是开荒。

    开完会,知青楼就开始动工了,这是上头的意思。

    材料、人手这些,都到位得很快。

    知青楼盖好没几天,村里又陆陆续续的来了几批知青。

    这些新来的知青在村里参加培训,其他村里干活儿的好手,都去开荒了。

    开荒是往县城那边开荒,知青楼也是建在村头那边。

    一切都在往县城延伸。

    小河村一直没开过荒,现在村里人太多了,那点地不够种。

    而去县城的路上,都是荒芜一片,现在上头让下面的几个村开垦出来。

    不然人多,粮食不够,养不起这些知青们,是要出乱子的。

    春末入夏这段时间,胡林上县城去卖熟食时,路两边的地里都有人在忙活儿。

    知青楼建好的时候夏季入伏,一些开荒出来的土地已经种上了粮食。

    杨青快要十六岁了,就没去上学了。

    他是县城学校最后一批十六岁的学生,今年学校也不再运行下去了,其余学生,也都不读书了,那些老师都下乡去了。

    杨青不读书后,就要正式像大人一样下地干活儿,也没时间来教李爱花,和跟着胡林练武。

    为这事儿,胡林跟杨青说了说,看能不能让他大哥给他分到民兵队去。

    民兵队一部分是转业军人,一部分是略懂拳脚的农民。

    杨青和家里人商量好了后,杨树就带着杨青去了民兵队。

    民兵队对此,在见到杨青的身手后,也没二话了。

    再说民兵队现在也缺人。

    知情下乡插队,又在开荒,他们巡逻的地方变多,还巴不得有人来,这样也能减轻他们的压力。

    就这样,杨青在杨树的“教导”下,略懂一些拳脚,和民兵队的人打得不相上下,因此,正式成了民兵队的一员。

    每天的工作变成了巡逻,但时间上宽裕了许多。

    练武的时间有了,也能在日常巡逻中,掐着点儿给李爱花上课。

    这几年,李爱花也学得差不多了,今年过后,也能追上杨青的进度了。

    盛夏,又来了好几批知情,都入住了知情楼,年龄有大有小。

    一问,竟是学生占少数,城里的无业游民占多数,还有些是教师。

    村里匆忙的给安排了培训,就让这些人都投入到开荒事业中去了。

    直到秋收的时候,开荒的人这才全都回来,去地里抢收。

    今年胡林去的是苞米地,全身武装的她,也避免不了被包米叶子上的毛绒弄得浑身发痒。

    又汗如雨下,掰个苞米,简直是苦不堪言。

    杨青进了民兵队,今年就不下地了,全去了村边界线巡逻了。

    没和杨青一起,倒是和许明珠分到一块儿去了。

    周弘乾自从去年在地里病发后,他就一直和周家老两口分到一起干活儿。

    平日里养猪、喂牛,农忙就在后方晒谷子、苞米、蜀黍等。

    李爱花一如既往的和周怀恩上山捡山货去。

    今年农忙,许明珠也是运气好,一次都没抽到过上夜工,都正常上下工。

    只是这到底是运气好,还是有人操作就不得而知了。

    秋收大家都忙得飞起,也没空去关注这些,他们也没声张,也就悄咪咪的过去了。

    农忙结束,一家人各司其职,山货捡完后,胡林找来了杨青。

    杨青昼夜不停的巡逻后,也得了几天休息。

    见胡林背着个小背篓,也不是往山上去,问:“咱们这是去做什么?”

    “带你挣钱去。”胡林带着杨青来到河边,“捉黄鳝和泥鳅,或者水蛇也行。”

    河里没有鱼,只能捉这些东西。

    杨青满头问号,“捉这些……挣钱?”

    八杆子打不到一起的事情。

    “对,赶紧下来,愣着做什么?”胡林横了眼杨青。

    “哦。”杨青挽着裤脚,跟着胡林下河去,“早说你要捉这些东西,我就叫陈子祥他们一起来了。”

    “我这可是捉去卖的,你叫他们过来,靠谱吗?”

    胡林眼睛紧盯着清澈见底见底的湖面,找那些有孔洞的淤泥摸过去。

    陈子祥他们几个,是杨青的跟班,因着杨青小时候在一起玩过。

    但后来,就没怎么见过了,具体人怎么样,她也不知道。

    “他们又不知道我们捉来干嘛,随便编个理由他们也不会怀疑。”

    那几个人什么德行,他还是清楚的。

    在胡林面前他是个小虾米,对他们几个,还不是只有被他拿捏的份儿。

    “行,那你去叫他们吧,让他们先去田里,看田里有没有这些东西。”

    “好。”杨青应了一声,在岸边洗去腿肚子上的淤泥,穿好鞋,去找人了。

    忙活了大半天,收获还不错,两人捉了小半背篓的黄鳝和泥鳅。

    差不多时候,杨青的几个跟班也背着背篓过来了。

    他们收获不多,但加在一起,也差不多有小半背篓。

    杨青招呼了几句,让他们把东西都倒在胡林的背篓里,就让他们回去了。

    胡林在一旁洗脚上的淤泥,见着杨青几个跟班离开的背影,调侃,“他们几个挺听你话啊。”

    “那不然,我可是他们老大。”杨青说着,把一直放在水里的背篓提起来,沥水。

    见胡林从兜里拿出方巾,把脚擦干,穿上鞋,杨青把背篓背在自己身上,“我送你回去。”

    胡林没搭话,翻身上坎后转身朝杨青伸出手,杨青握着胡林的手,借力上坎儿,两人一前一后的回去。

    背篓下的水,打湿了杨青背后的衣衫,往下落的水,滴滴答答的落在地上,和杨青的裤腿上。

    到家里,杨青把背篓里的泥鳅和黄鳝倒进大木盆里。

    李爱花看见杨青背后湿了一片,连忙说道:“我去拿一件你叔的衣服过来,你赶紧换上。

    这都湿了半身了,免得着凉了。”

    “不用了婶子,现在天气还有些热,等我回去,衣服都干得差不多了。”杨青拒绝。

    “明天早点过来。”胡林插上一句。

    “好。”杨青应下,又看向李爱花,“婶子,我回了。”

    说完杨青和在端菜的周家人点头示意,就出门回去了。

    李爱花见人走了这才看向木盆里的东西,“闺女,捉这些东西回来干啥?”

    “明天拿去卖?”胡林解释了一句,往木盆里舀了几瓢水。

    随后自己也洗手、洗脸,准备吃饭。

    周家人听到都诧异了一下,视线看向木盆里乱窜的东西。

    同时心里也暗暗惊讶。

    胡家一直在卖东西这事儿,同在屋檐下,他们是心知肚明的。

    谁也没挑明,都揣着明白装糊涂。

    现在听胡林这话的意思,这事儿他们家现在是摊牌了。

    饭后,几人帮着胡林把泥鳅和黄鳝分在两个木盆里。

    周怀民、周怀恩在桌子上写着寄给周怀景的信。

    他们每十天就要给周怀景写一封家书,说着最近的生活琐事。

    周怀景的包裹也寄得勤快,每月一次。

    都是些海鲜土特产,牙膏和牙刷,毛巾这些,在这边不好买的消耗品。

    胡家投机倒把这事儿,周家估计是和俩孩子说过。

    胡林几次凑过去看他们写的信,见他们都写的是些无关紧要的生活中的琐事儿,就没再看了。

    他们估计也是怕来往信件会被查看,毕竟周家的情况那么特殊。

    清晨,杨青来了,正好是吃过早饭的时候,掐着点儿来的。

    胡林和杨青把泥鳅和黄鳝装在木桶里,然后再放进背篓里。

    小背篓放不下,大背篓又太大,只能将就,让木桶冒出半截儿。

    但至少这样不会让衣服再打湿了。

    这玩意儿,确实比猎物麻烦,不能离了水。

    两人骑着自行车,去了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