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七天时间一到,他就回京城了。
临走前一天,他来找胡林告别。
这一去,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回来。
走之前,他想再见一面。
胡军走后没几天,就五月了。
春忙差不多要结束了。
村里的老母猪生猪仔了,周家老两口被调去了养猪。
但农忙的时候,也要参与抢收。
杨家也在去县城供销社买材料,召集人手,准备盖房子的诸多事宜。
村里人都积极响应着,在他们看来,这可是巴结村长的好机会。
来的人虽然多,但杨井挑的都是能盖砖瓦房的好手。
胡孝义有自家盖房子的经验,所以也在其中。
但主力军还是李爱花帮忙在县城找的几个帮工,这几人就是之前给胡家盖房子的那几个。
村里人有些见过的看着觉得有点眼熟,但又一时想不起来是在哪里见过。
杨家盖房子的事儿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李爱花种下的蔬菜也有些能吃了,她摘了上县城卖去。
柳明佳怀孕了,许翠要在家里给帮工的做饭,又要照看着儿媳妇儿,挣钱的事儿就这么耽搁下来。
胡林和李爱花没一道儿去,去卖东西时都是分开的。
省得厂里的职工看见他们母女俩挣钱,眼红搞点什么事儿出来。
民兵队那几个人这段时间都没动静儿,胡林让杨树找机会带她去看了看。
见几人都一副服从安排的模样,这事儿就暂时放一边了。
不过她还是和杨树说了一下,随时留个心眼看着。
免得这几人搞突袭,让他们没操作的时间。
五月下旬,周怀景来信了。
一封家书和一些钱、票。
她要的自行车票就在其中。
票拿到手,胡林就让李爱花去了供销社跟那营业员说说,下次来自行车时给她们留一辆。
李爱花说时,还给营业员看了自行车票。
证明她们是真要买,不是骗人的。
以营业员和李爱花的交情,再加上李爱花特意给两人带了几个鸡蛋去,营业员哪有不同意的。
事办妥了,李爱花也放心下来。
这几天,李爱花和许明珠,两人共同给老郑做的衣服也做好了。
李爱花拿着去让老郑试衣服。
一共四套,春秋两套,夏季两套。
老郑见又能穿上新衣服,乐呵呵的笑着,夸两人的手艺好。
盛夏地里不忙了,许明珠每天下工回来也有功夫做教案了。
她找来了杨青、胡忠、胡杏儿几个孩子,问了他们的教学进度,以此来编撰两本不同的教案。
一本教自己孩子,一本教他们几个。
上次在胡吉瑞家吃饭的时候,聊起她是老师这事儿。
隔天上工的时候,高如琼就特意过来跟她说,想让她也教教她的两个孩子。
都是乡邻,她家又需要融入这个新环境,她自然乐意接受了。
她自己累点无所谓,只要让周家在小河村有立足之地,就不算白费功夫。
六月中旬,李爱花上县城国营饭店卖完猎物,去供销社买家用物资时。
营业员跟她说,新来的自行车到了。
卖了一辆,另一辆给她留着,问她什么时候来买。
还打趣说,自行车在职工眼里可是紧俏货儿。
每次自行车一来,不出一小时,就被闻风而来的职工抢了去。
李爱花听到,当即回了句“明天”。
那猴急的样儿,给俩营业员都看乐了。
给人添点无伤大雅的乐子不算什么,李爱花见此又调笑了几句。
买完日用物资,她回去就把这消息告诉了胡林。
“那明天我坐牛车去县城,卖完熟食就去供销社买自行车。”
胡林应下来。
“也好,反正她们也都认识你。”李爱花把自行车票给胡林。
她也不想为此单独跑一趟,家里还有一堆事儿等着收拾。
定下来,胡林傍晚的时候去找了杨青。
告诉他明天不一道去县城了,她要去买自行车。
第二天一大早,胡林就去村头坐牛车。
杨老头看见胡林来坐牛车,惊讶的抬了抬眉,“怎么没上家里去?”
胡林天天都来借自行车上县城,杨家都习惯了。
要是看见家里的自行车不见了,就知道是胡林来过了。
让杨青载着去县城了。
“回头你就知道了。”胡林见牛车上还有其他人,卖了个关子。
“别跟我说,天天来,你觉得不好意思了。”杨老头玩笑了一句。
在他心里,可不认为胡林是个脸皮薄的。
“那怎么可能。”胡林白了一眼杨老头儿。
说完胡林要上牛车上去坐着。
杨老头看见,打断,“上前边来坐。”
说着,还看了眼胡林手里提着的篮子。
胡林感受到杨老头的视线,掉头在前头坐着去。
天天见胡林拎着个篮子上县城,许翠和李爱花又常在一处做生意。
每年上胡家吃饭,吃的那些肉,他们又不是看不见。
他们早就知道他家上山捕猎的事儿了。
不过见人没事儿,都睁一只眼子一只眼。
一路上,杨老头和牛车上的村民们聊着新来的这些知青的趣事儿。
先头两批来的知青大多都在小河村安了家,后来的,知道自己回去无望,也在这里处了对象。
虽心有不甘,但也只能老老实实的做个庄稼汉。
胡林也当听乐子,不接话,也没见得上心。
直到他们说起了钟子豪,胡凤凤的男人。
胡林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昨儿晚上,我看到他和另一个知青搂在一起了。
就是那谁的女儿。”
“我咧个乖乖!”
“钟子豪不是胡凤凤男人吗?”
“嗐!女人不在身边,寂寞呗!”
“那女的可真不要脸,有媳妇儿的男人也要贴上去。”
“我看不见的,说不定是人家双方都乐意着呢!”
“那胡凤凤得多惨?自己下乡去了藏地,男人还跟其他女人勾搭上了。
白白还把自家房子给他们住,你说他们这夫妻还能做得下去吗?”
“谁知道咧!我看那老两口也没吭声儿啊!”
“他们哪敢吭声儿,听说他们俩都被那几个不干活儿的当奴仆使唤了。”
“你们是不知道,有一次我从胡家门口过的时候,听见他们一群在捉弄曹招娣。
我听到曹招娣痛叫了两声儿,
那声音老瘆人,我就赶紧走了。”
“哎哟我滴天!曹招娣没事儿吧?
说起来我都好久没在村里见过她了。”
“谁知道呢!这不是自家招来的,又不能给赶出去。
只能自个儿受着呗!”
“要我说啊,他们两口子也是糊涂。
说什么单独一户,几个孩子一起养。
你看去年,胡家的哪个孩子回来看他们一眼了?
造孽咯!”
胡林听得正起兴儿,就到县城了。
只好依依不舍的下车离开。
走了几步,就感觉下半肢不对劲儿。
走起路来有些发飘。
真是好久没坐牛车,一路下来,屁股颠开花了,腿也不听使唤了。
胡林去了罐头厂那边卖熟食。
种类还是老两样,冷吃兔肉和红烧鸡。
这两样原材料好找,也更省事儿。
思来想去,也就没再增加种类。
一个是原材料不好弄,二来是人力不够用。
卖了几年,大家也都熟悉了,生意虽然没刚开始儿那会儿火爆,但也是细水长流。
罐头厂人多,大半的人都来光顾过她的生意。
每天都是东家不买西家买,又没竞争对手,她也赚得盆满钵满。
到现在她的小金库已经有八千多了,离万元户也更近了一步。
不然也不会让胡军帮忙找人。
她都规划好了,只要人一到位,她就能投资赵铭搞滞留针研发了。
熟食卖完,胡林去了供销社,买自行车。
俩营业员也都认识胡林,听胡林说完前因后果后,便把自行车卖给她了。
永久牌的自行车,花了她一百六十八元。
胡林推着车子出供销社,把篮子跨在车把上,就骑上崭新的二八大杠,出城去了。
胡林这边完事儿早,到城门口的时候,杨老头的牛车上还没坐上要回去的人。
胡林特意在杨老头面前停下,打了声招呼。
杨老头看见胡林脚下的自行车,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笑骂一句,“你这丫头,鬼灵精的。”
胡林笑了笑,眼里带着几分狡黠,“回去了。”
回村才十点过,路上没什么人,都在地里。
胡林一路骑着自行车回家,连个羡慕的视线都没收到,因为一路她都没遇上人。
把自行车抬进院子里驾着,胡林跟李爱花说了一声儿,就背着背篓,拿上绳子上山了。
今天回来迟了,就不上山去训练了,先去把陷阱里的猎物弄回来,下午再训练。
李爱花在院子里围着自行车转了一圈,面上带着满足的笑。
还问跟着过来看热闹的兄妹俩,“你们觉得这自行车好不好看?”
周怀恩童言童语,“好看!我家以前也有自行车,还有三辆呢!
还有小轿车,大轮子车。”
这话说得李爱花一愣。
心里对周家以前的家境一下子就具象化了。
三辆自行车,她们家不是说买不起,而是舍不舍得买的问题。
还有她说的什么小轿车,大轮子车,她听都没听说过,更没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