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大明:我的学生是朱元璋 > 第249章身份不明的栾掌柜

第249章身份不明的栾掌柜

    “沈兄放心,我骆氏愿保沈氏无恙!如我骆氏有事,还望沈兄鼎力相助!”

    在场的所有人登时便互相行起了礼。

    直到这一刻,所有人都在庆幸,自己没有小肚鸡肠的记恨曾经的沈家。

    今日众人在岱顶上立下的誓言,就等于是给他们自己求来了一张免死金牌!

    沈旺使了个眼神,身旁的下人登时便识趣的搬来香案。

    面对着巍峨的岱宗群峰,沈旺第一个起身立誓道:“我沈旺于此地,代姑苏沈氏立誓,诸兄台与我沈氏,同进共退如!”

    “同进共退,天下商贾自为一体!”

    群峦叠翠之中,声声重誓响彻天地。

    所有的商贾,在这一刻真正的结成了攻守同盟。

    只是所有人都没有注意到,在沈旺位置的一侧,始终有一个位置空着。

    起誓之后,王经义有些疑惑的看着沈旺问道:“沈员外,这里缘何空着一个位置”

    看着那个空位,沈旺的双目之中闪过一丝失望。

    身旁嘉兴骆氏家主,骆飞之弟骆天祥,看着沈旺问道:“沈兄,这位置可是给那栾大掌柜留的”

    沈旺微微颔首:“没有这位栾大掌柜,我的心里总是底气不足啊”

    谁也没有想到,那个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子,竟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一度成了整个大明实力最为雄厚的商贾。

    纵然是天下人皆以沈家为首富。

    但是只有沈旺知道,沈家之所以是首富,那是因为旁人压根就不知道,这位栾大掌柜的家底!

    冥冥之中,沈旺有一种感觉,这位栾大掌柜的身价,怕是早已远在沈家之上了!

    这一次岱宗会盟,沈旺第一个想到的人,便是这位栾大掌柜。

    只不过自己的请柬送去之后,便石沉大海,再也没了声响。

    沈旺眉头紧锁的盯着空位,端起杯中的茶盏一饮而尽,而后道:“骆老弟,你可知道这位栾大掌柜的底细”

    骆天祥无奈的叹了口气道:“沈兄是京城巨富,连你都不知道这小子的来历,我等又上哪去知道这人的来历啊!”

    骆天祥说的是实话,毕竟这么多年以来沈家可是在京城深耕。

    以布衣之身,纵横朝堂,哪个王侯公卿不识沈旺

    “不过这倒也奇了怪了,这栾大掌柜,总是能比咱们快一步,旁的不说,就说这漠南的那几处石炭矿,咱们都是辛辛苦苦的带着人去草原上找,人家可不,人家就像是知道那些石炭矿在哪一般,就是直接奔着那地儿去的!”

    如果是这个栾大掌柜手眼通天,他们也就认了。

    但是漠南找矿这事,就算是皇帝也不至于对草原了解的那么详细啊!

    栾彬竟然就这么一处一处,跟点名似的,将这些矿给找了出来!

    最终所有人只得是将这一切归结于,这位栾大掌柜实在是运气太好了。

    老天爷赏饭吃,没辙!

    不过今日来了这么多人,倒让沈旺不怎么在乎这位高深莫测的“栾大掌柜”了。

    毕竟你姓栾的再有钱,能比这么多名商巨贾还要有钱

    更何况,在坐的各位,哪一个不是在大明有名有姓。

    你姓栾的即便是不想跟我们上一条船,到时候也有的是办法将你拉下水!

    大运河畔水运码头,栾彬的看着面前这份沈旺送来的请柬,眉头不由得紧皱了起来。

    这种所谓的聚会,栾彬从来都是不屑于参加的。

    但是这一次,栾彬不得不警觉。

    因为请柬上的地点,是岱宗山麓,沈家的茶肆之中。

    开玩笑,岱顶那是什么地方

    谁好人闲着没事往那上面跑。

    一年半载,有一两个吃饱了撑的没事干的文人骚客,爬上去瞧瞧也就罢了。

    你沈老爷能这么好心,在岱宗顶上修间茶肆,就为了做那几个穷酸文人的生意

    显然这就是沈家的一处别院罢了。

    想要请人千里迢迢的去这种地方,而且是这么僻静之地,定然是有大事相商。

    想到这里,这些刚刚发起家来的商贾,能有什么事情可以商议

    无外乎攀权附势,结社成党委!

    即便是栾彬知道,即便是沈旺跟这些商贾捆到一起,也不可能有能力跟朝廷抗衡。

    但栾彬仍旧是不由得警惕了起来,缓缓起身吩咐道:“去盯紧了沈家跟骆家这些大族,他们最近进了什么新行当,都要第一时间通禀于我。”

    “是!”

    说罢,栾彬望着平静的水面,将手中的请柬兀自丢入火盆焚烧殆尽

    就在栾彬将那份请柬丢进火中之后不久,便有人拿着一份文书走到了栾彬的面前。

    “掌柜的,这是咱们那几家报考递上来的内参,您看看这个内容是不是有点不合时宜”

    所谓内参,便是内部参考的意思,往往是大行刊印之前的样刊。

    内容其实与受众拿到的内容有些不一样。

    仅仅看了一眼,栾彬便不由得一惊。

    只见这一次的头版头条上,赫然写着这样一则消息。

    “南直隶有女李氏,订婚于乡邻陈家,然其在金陵某羊毛厂做女工时,与装卸工孙百六暗生情愫,而后私定终生,断了与家中的联系。”

    “李氏家中联系不上女儿,故而遣人入京寻找,不料刚巧撞见,其与孙百六并行,李氏族人大怒欲捉其返乡,其夫孙百六奋起抗争,最终却被李氏族人失手于金陵刺死,李氏亦被娘家掳回乡里。”

    随着大明变法的日渐推行,以及儒家的跌落神坛,在大明正发生着日渐激烈的化学反应。

    凡事有利亦必有弊。

    由于朝廷废黜儒家的手段,太过于雷霆迅猛,儒家不再具备束缚思想的负面因素之后,同样丧失了维持社会稳定方面的积极因素影响。

    因此在变法愈是深入的地方,也逐渐的出现了些许混乱的现象。

    栾彬静静的盯着面前的文书,良久才道:“照例刊发即可。”

    “诺。”

    栾彬知道,这就是任以虚之前对自己讲过的“礼崩乐坏”。

    这个案子仅仅只是一个矛盾的爆发点罢了。

    其背后深藏着的,则是更为深刻的家庭结构重组。

    因此,栾彬选择不偏不倚的顺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