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宗心头微动。
待在瑶溪城,和窝在王家庄,到底哪个更好,他心中自然有数。
徐母说的也对。
他们现在一穷二白,没有什么可以被骗的了。
况且闵怜儿这个人,徐光宗最是熟悉不过,那就是个十足的傻子。
无论他说什么,闵怜儿都会乖乖听话。
如今再遇到闵怜儿,徐光宗怎能放过这棵摇钱树。
他缓缓换上徐母买来的衣裳,十分倨傲地扫了徐母一眼:“你穿成这个样子,还是不要去了,省得给我丢人,老老实实地等在家里,等我叫人来接你。”
徐母自然是求之不得。
她才不想穿成这样去丢人呢。
李家四房上门搬空徐家东西的消息,是第二日传到山桃耳朵里的。
彼时,山桃正在给肚子里的孩子做小衣裳穿呢。
郑妈妈进来,把这件事告诉山桃,山桃忙嘱咐郑妈妈:“快些去嘱咐门子上的小子们,徐光宗要是敢来咱们家,就打出去。”
郑妈妈笑道:“夫人放心便是,我早就嘱咐过了,小子们也都知道轻重,断然不会放那徐相公进来的。”
山桃可没心思管徐光宗,她这几日忙着带廖娘子去赴宴呢。
七月份,荷花开得正好,选秀就是这个月底了,因此百姓们嫁娶的特别多。
这唢呐声,炮竹声,从早到晚响个不停。
瑶溪城别提多热闹了。
普通老百姓嫁娶没那么多讲究。
差一点的,换个婚贴,这就算成亲了。
好一点的,还知道放个炮竹。
再讲究一点的,便办上一场宴席。
大户人家嫁娶的规矩可就多了。
但那都是从前,现在事出紧急,从纳征采吉到过礼成亲,都得在十几日内完成,所以大家伙也都没那么讲究了。
只说吃席面,就这么几天,山桃都吃了四家席面了。
今儿个来齐家,吃的是齐新月的席面。
这齐新月嫁的不是别人,正是李家三房的李望远。
两家也不讲究,婚宴摆在一块儿,挑了蓉园这个地方,反正迎来送往的,都是客。
琇莹陪着山桃一块儿来,她如今是县主,身份可尊贵着呢。
好在琇莹并不曾摆架子,跟昔日的小姊妹在一起,还和从前一样,爱说爱笑的。
山桃见她一如从前,便放了心,叫她自去跟小姊妹们一块儿说笑去了。
她则拉着廖娘子去了厢房,跟云霄城的于家太太吃茶。
于家,便是此次山桃要说给照庆的人家。
这于家是齐家的亲戚,于太太便是齐太太的娘家族中嫂嫂,家里几十亩地,两间小铺子,日子也很能过得去。
两口子膝下只有一个儿子,样子倒是不错,只是小时候生了一场大病,好了之后落下了残疾,成了个高低脚。
走得慢了,倒是看不出来,走得急了,就能看出来了。
方才山桃和廖娘子都看过了,这于家小相公的相貌、谈吐都不错,就是可惜了那一条腿,不过照庆是个哑巴,也没法挑人家,廖娘子倒是很满意。
于太太也瞧过了照庆,见照庆规矩不错,样子好看,且这哑巴也不是天生残疾,而是生了一场病造成的,心里倒是很心疼照庆。
两个年轻人互相见了一面,于家小公子就让长随告诉了于太太身边的婆子,那婆子又趴在于太太耳边说了两句话,于太太神情一松,对着山桃和廖娘子就更加热情了。
山桃便知道,这事情算是成了。
又和于太太寒暄了几句,把此地留给于太太跟廖娘子,山桃还特地叫郑妈妈帮着廖娘子说话,便出了厢房,远远瞅见照庆坐在亭子里,身边只带了靛儿一个,神情颇为落寞,想了想,山桃还是走了过去。
“照庆,你在想什么呢?”
山桃一说话,照庆好像被吓了一跳,慌忙抬起头,眼角还挂着一颗没来得及擦掉的泪珠。
山桃面色微冷:“怎么,你不乐意?”
于家的条件已经足够好了,只不过于公子是个高低脚而已,但照庆也是个哑巴啊。
照庆还是管事的女儿,即便现在养在孙家,但也终究摆脱不了这个身份。
能够嫁进于家,照庆应该知足了。
如果照庆这次还不乐意的话,山桃真的不知道要给照庆找什么样子的人了。
照庆捂着脸摇摇头,再放下手的时候,泪水已经糊了满脸了。
“不是不乐意?那你哭什么?”
一句话说完,山桃又笑了。
她都忘记了,照庆不会说话呢,问这个有什么用啊。
“你是不想离开孙家吗?”
照庆忽然愣住了,接着便扑进了山桃的怀中,嚎啕大哭。
山桃心里微微一动,原来照庆是不想离开孙家啊。
“这有什么值得哭的呢?你在我们家过得又不好,丫头婆子们都像是盯犯人一样盯着你,你来去不得自由,还得学规矩。”
“你这嗓子也是我害的,想必你现在恨死我了吧?待在我们家里,时时刻刻地看着我,心里能不难受吗?还是早些离开我们家,嫁人吧。”
“于家就这么一个公子,他比你大两岁,也算是年岁相当,他还能读书识字,我听说,于家现在有一间铺子是他打理的,生意很不错。”
“方才我冷眼瞧着,这于家公子的性子也不错,人家还看上了你,于太太更是喜欢你喜欢得不得了,你若是嫁进他们家,保准是去享福的,你还有什么不知足的么?”
照庆的眼泪啪嗒啪嗒地往下掉。
她急得一直在比划,想了半天,忽然跪下来,朝着山桃磕了几个头。
瞅着照庆的眼泪不像是假的,山桃便叹了一口气,把她扶了起来。
“你放心,这次不过是给你们两个人把事情定下来,至于过门么,还得再等一年,你现在还太小了,什么都不会,这样的你嫁到于家去,会被人家嫌弃。”
“于太太也会觉得,我们孙家没有教好你。”
听说还能在孙家再待上一年,照庆这才慢慢地止住了眼泪。
双方对这门亲事都很满意,事情便紧锣密鼓地安排下来。
没过几日,徐家那边又有消息传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