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浮玉被他摇晃着肩膀,面无表情。

    片刻后,柳华在外禀告。

    “王爷,敌军有异动!”

    正事要紧,瑞王当即出帐篷,询问是怎么一回事。

    柳华细致地禀明,

    “就在刚才,探子来报,南疆防线外,绥和部盟军拔营撤兵了。又有斥候探明,敌军北上了。”

    瑞王脸色顿时变得肃冷。

    北上。

    那就很可能是……要从朝榆关缺口进攻南齐!

    瑞王本以为,绥和部盟军撤兵,有诈。

    但夜探后发现,他们这一撤,宛如败逃状,有些锅碗都没来得及拿,篝火都没灭。

    又是一番打探后才知晓,绥和部盟军听说宣城宝藏的传闻,才急匆匆地跑了。

    事情发生得突然,瑞王都不知道该作何反应。

    敌军没了,他还要继续坚守吗?

    另一边。

    北上的绥和部盟军心急如焚。

    兵士们冒着风雪,面目狰狞。

    那骑着马的前锋将大喊。

    “将军有令!加速前行!”

    兵士们苦不堪言。

    “这么着急赶路,宝藏也不是我们的,何苦呢!”

    “就是!一听说宣城宝藏玉石碑,就连夜拔营,其实宝藏就那么点,玉石碑又只有一块,哪能到我们手里?”

    “管他的,将军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还轮得到我们反抗?”

    ……

    两天后。

    东山国。

    皇宫,骑射场内。

    那年近五十的帝王神采奕奕,拉满弓,接连射中靶心。

    一旁的臣子毕恭毕敬地上报。

    “皇上,臣不知,这消息是好是坏。绥和部盟军放弃攻打南疆,转而北上去朝榆关了。”

    朝榆关是被大夏国盟军打出来的缺口,随着越来越多的盟军涌入,对盟军攻下整个南齐有利。

    可这样一来,南边就没有攻打了。

    东山国皇帝放下弓箭,鬓边已生出几根银发,却不显一丝老态。

    他淡淡地问。

    “澹台衍呢。”

    “澹台公子尚在南齐,被扣押在天牢内。”

    皇帝迅速搭上两支箭,骤然将靶子射穿。

    臣子当即谄媚着夸奖。

    “皇上箭法超群,一箭定乾坤!”

    皇帝并未因为这话而高兴:“召元湛。”

    “是!”

    片刻后,一名身穿窄袖武袍的少年走进骑射场。

    少年面容俊朗,一双眸子冷如寒星。

    他朝着皇帝拱手行礼。

    “末将参见皇上。”

    皇帝望着那箭靶,语调沉沉地问。

    “南齐那边的战局如何了?”

    少年元湛眸子冰冷。

    “臣有负皇上信任。”

    皇帝眉头锁起,“发生何事?”

    少年元湛眉如剑,不卑不亢。

    “皇上,兵不厌诈。

    “自南齐边境接连被攻破,臣就派人打探过南齐的兵力,从目前的兵力分布来看,数量上非常不符。”

    皇帝眉峰一挑,对这话并不意外。

    他微微点头。

    “继续说。”

    元湛眼神清冷,面上没有多少表情。

    “南齐只派了五万大军增援南境,末将很是怀疑,他们的其他兵力用在哪儿了。就连北境和东境被攻破都不在意,必然有更大的后手。”

    元湛说完,皇帝的视线变得冰冷。

    “可有提醒过北燕等诸国。”

    元湛点头。

    “早在朝榆关被攻破之时,臣就派人告诫过各国,但现在,风闻宣城宝藏一事,诸国盟军不可控了。

    “他们争先恐后,就连南方的绥和部盟军,都忘了自己的责任,放弃攻打南疆,转而从东部进军南齐。实乃短视之见。”

    是东山国集合诸国之力,谋划攻齐大计

    按理说,他们就该听东山国号令,持守在该在的位置上。

    而眼下,一个个都不把东山国的话放在眼里。

    皇帝怒其不争,却也无计可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