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板街,就是林彩蝶所在,这里就是唐人街的核心,是老美西部最大的华人聚集区。

    林彩蝶此时就在街道上的一个茶馆门口,听着一个老头在那摆龙门阵,讲着这边的历史。

    林彩蝶也挺感兴趣的凑了过去,听老头白话。

    老头讲话中带着得意:“咱们这的唐人街是最有年头的,当初大量的国人过来,身处异乡、语言不通,怎么办,只能聚集起来,不然没法谋生啊···  ···”

    在老人的讲述中,林彩蝶也了解了这边的由来。

    唐人街,顾名思义,就是华人的聚居地,而旧今山唐人街可以说是最早的,甚至还是世界各地唐人街的样板。

    开始的时候不是叫唐人街。

    在30年代开始,大批闽粤地区居民背井离乡,远赴老美西海岸。

    他们身处异国他乡,语言不通,为谋生只好聚集在一起。久而久之,在国人居住的地方,形成了一条条富有华夏特色风情的街道,街道上牌楼矗立,宫灯高挂,醒目的繁体汉字招牌比比皆是。

    华夏元素贯穿着每家店铺,甚至很多都是以国内老家的街道命名。在菜市场,顾客与商贩用当地方言讨价还价,若是不注意他们手中的钞票,还以为自己置身于国内的某个地区菜市场。

    每逢佳节,唐人街张灯结彩、鞭炮齐鸣,人们舞狮舞龙、耍龙灯。许多华人携家带口来到餐馆吃家乡饭,叙同宗情,永远难忘故乡的土壤。

    在这里,他们将传统文化一代代传递下来,英语国家将这类华人聚集的地方叫作“chatown”,也就是唐人街。

    这些人开始是怎么过来的呢。

    从清末开始一直到民国中期,国内沿海地区居民为了谋生,开始远赴海外,当时是以劳工的形式出现的,比较有名的是老美西海岸、下南洋等等。

    这一时期输出的劳工超过1000万人口。

    而在清末时候,加利福尼亚这里淘金的国人就有25000之多。

    华人移民聚集在旧今山,淘金之余,他们打起了零工,做起了小买卖,并以其高超的手工技艺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品质很快在当地站稳了脚跟。

    其后,老美的太平洋铁路计划,需要大量劳力,华人劳工的数量越来越多,多数都是从国内过来的。

    华人留居数量的增加,使得居住地也在不断的扩大。整个唐人街大约有9个街区,华人社区随旧今山城市规模的拓展而不断发展、扩大。后来,正式确立唐人街的范围:南边以加利福尼亚街为界,东至干尼街,北至百老汇,西至士德顿街,共12个街区。至此,唐人街也不再只是一条华人聚居的街道,变成了一座小型城市——华埠。

    林彩蝶在这个过程中也了解到了当初老一辈过来开创事业的不容易。

    其实什么是容易的,别看鹭岛圆沙洲上都是那些下南洋闯荡后富起来的人回来建设的,但是,当初下南洋的有多少人,能够出头的又有多少。

    凤毛麟角。

    同时,老头也说道了这边的堂口,其实就是开始时华埠各大会馆,主要是为了解决华人之间的矛盾,后来延伸至于白人之间的矛盾,其实创立是好的,但是后来就发展成了堂口。

    老头说这些的时候就不详细了,浅尝辄止,似乎也怕说多了惹来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