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阻碍大明中兴,国丈也砍,朕说的 > 第490章 改革争论!李信之言!微服私访!

第490章 改革争论!李信之言!微服私访!

    第490章 改革争论!李信之言!微服私访!

    温体仁前脚刚走。

    文渊阁外再次响起密集的脚步声。

    袁可立四位阁臣和李邦华,左光斗等朱由检提拔起来的心腹官员齐刷刷的出现。

    “陛下,士绅之事万万不可操之过急!”

    急性子的李邦华率先开口规劝。

    刚才在乾清宫的大殿中,他是想开口的,可是被孙承宗给按住。

    在大朝会上他们这些人作为皇帝心腹,若是公开反对皇帝,那就太打皇帝的脸了。

    “陛下,新政改革朝廷已经在北直隶进行了试点,虽然推广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整体进展还是较为良好的,方才朝会上,温体仁提出的意见太过于激进,一旦实施直接就把全国士绅推到朝廷的对立面,此事牵扯太大,万万不可贪功冒进。”

    黄立极接过李邦华的话,出言补充。

    “皇上,江南之地现在已经完全掌握在朝廷手中,从去年至今产生的赋税极为庞大,即便北境再有天灾出现,也可维持,钱粮虽有些紧俏,但眼下是足够开支用度。”

    李国普以为皇帝是不满北境频发的天灾,也出列说着自己的想法。

    队伍前面,袁可立和孙承宗二人看着皇帝的眼神也带着些疑惑。

    朱由检深吸一口气,背手站起。

    “诸位爱卿,你们说的朕都明白,但新政推行从一开始朕就是要用最快的速度在全国铺开。

    你们看看北直隶推行新政的速度。

    单说田亩一项,从朕下旨至今,北直隶各县别说清丈土地,许多县连朕的旨意都没有放出去,甚至有官员直接把朝廷的政令封进案牍库中。

    朕看过暗卫在民间的调查结果,北直隶大多数百姓压根不知道朝廷施行新政,知道的百姓还是在明报上看到的,这说明什么?

    没有铁和血作为驱动力,新政改革就无法实施下去!”

    “皇上,臣等支持您改革,但是如此激进的改革之法,对国家无益!

    细数我华夏历国历代,改革都不能操之过急!

    且我大明传国两百余年,官绅,士族,富商在民间数量极多,仓促之下若是逼他们联合起来,恐有亡国之危啊!”

    黄立极神情凝重,语气中带着焦急。

    “陛下,臣不赞成黄阁老的说法!”

    站在最后的李信迈步上前看着黄立极等老臣开口道:“诸位大人,下官以为,陛下之新政必须用雷霆手段尽快推广全国;

    理由有三!第一,军事方面,辽东的建奴正忙着消化朝鲜,短时间内无力犯边,九边长城外的蒙古诸部皆被我大军战力威慑,不敢再起兵戈,南洋夷人被我海军威慑,只敢在广南阮氏的地盘上缩着。

    第二,朝中最大的阻力,东林党已经全部覆灭,江南之地虽经受战乱未完全恢复,但眼下朝廷对江南之地有绝对的掌控力,再说陕西,山西,广东,云南,四川等边境省份均已被我朝大军横扫过一轮,当地的士绅阶层已经被荡平的差不多了,说到底现在的士绅阶层仅剩下中原腹地数省,有陛下派入民间的数十万大军威慑,这些人翻不起什么大浪!

    第三,陛下数次说过,我朝北境未来十年会有大旱,若是不趁此时机进行改革,未来内有天灾,外有夷虏虎视眈眈,在想变革就难了!

    到最后受苦的只会是千万百姓,况且朝廷现在依仗的是南越之粮,若是没有南越之粮,朝廷该如何面对?

    想要在天灾之下,保天下安稳,就必须保证百姓不乱,要保证百姓们有饭吃,那就必须要均田!而均田就必须要得罪士绅阶层!

    陛下是大明之主!非士绅之主!当为天下百姓谋!”

    朱由检听着李信的一番话,心中十分舒爽,不禁点头称赞。

    在原本的历史中,李信助力被官军围剿的狼狈不堪的李自成建立起大顺政权,足见其本人的能力。

    “李信!休要在陛下和诸位大人面前胡言!国家大事非儿戏!速速退下!”孙承宗低声呵斥后者一句。

    现在的李信在兵部任职,属于孙承宗主管,他对这个年轻人很欣赏,一直带在身边教导。

    “行了!诸位爱卿不需吵闹!朕可以告诉你们,快速推行新政是朕之决定,绝不妥协,你们不需再劝!

    若真是为国所虑,你们应该做的是协助温体仁尽快推进施行新政!

    都各自去忙吧!”

    众臣听着皇帝的话,只能无奈离去。

    ···

    入夜。

    李若涟匆匆出现。

    “陛下,都准备妥当,您随时都可以出发。”

    朱由检听到此后,目光看向王承恩:“大伴,从今日起,你领司礼监处理公务,有事随时给朕发密函。”

    “是,皇爷;您出宫巡察需不需要给内阁四位阁老通气?”

    王承恩低声询问一句。

    朱由检斟酌片刻后道:“不用,让他们尽心办差就行,若是有人要见朕,你先出面拖着。”

    “是,奴婢遵旨。”

    很快,朱由检换上一身素衣,在夜幕下悄然出了皇城。

    ···

    河南省,开封府。

    巡抚衙署。

    侯恂背手正在内堂中来回踱步。

    他脸上尽显焦急之色。

    不多时,一个身着锁子甲的干练小将军迈着大步匆匆走来。

    “大人,事情查清楚了!”这将军刚走到内堂门口,就扯着嗓子呼喊起来。

    侯恂听到声音后,迈步来到门口。

    “宪之,你怎么说也是朝廷命官!稳重些!坐下说。”

    侯恂虽然言语带着呵斥之意,但是脸上却带着些许宠溺之色。

    这小将军闻言后也不客气,弯腰坐下随手拿起桌上的水壶猛灌几口。

    “大人,最近接连蛊惑百姓自焚而死的确是白莲教余孽无疑,但在背后支持他们的另有其人!

    我对六十七个自焚而死的百姓调查后发现,这些人主要出自小李庄,大蔡村,还有米店镇的百姓,我带人在民间潜查后发现,不少村中青壮每日都会去城外三里外的赵家寨参加集会;

    这所谓的集会就是一个老妪妖言惑众,说什么重税将世,天降水灾的言论,我昨夜将人拿住,现在就关在守兵军牢中。”

    “好!折腾了这么久,这案子总算是有些眉目了!”侯恂开口说着,肩头的压力瞬间小了许多。

    “大人,我听按察司衙门新来的御史说此事已经被几位阁老亲自询问,不知真假?”

    “呵呵,何止是几位阁老询问,此事锦衣卫直接在朝堂上禀明了陛下,圣上得知后,极为震怒。

    看着吧,过不了几日,朝廷又得派锦衣卫来专门查案,眼下即将到收夏粮的时候,真是多事之时啊!”

    侯恂感叹一句,揉着眉心有些头疼。

    他从崇祯元年调任河南巡抚以来,面对河南庞大的公务量,忙的焦头烂额。

    封丘,陈桥镇。

    朱由检站在黄河边看着浑浊的河水缓缓东去,弯腰在地上抓起一把泥土。

    “河南是个好地方啊,多好的土地,这些年的产粮数量怎么会这么低呢?”

    “爷,您刚才说什么?”站在不远处的李若涟似乎听到皇帝说话,但是被黄河的水流声盖住,一时没听清,赶忙凑着脑袋上前询问。

    “没什么,渡河以后,先不急着进城,在周边的农村转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