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我在现代创建钦天监 > 第658章 天道的秘密,万物轮回

第658章 天道的秘密,万物轮回

    朱庆阳的这番话让队员们陷入了深思,但很快他们便明白了朱庆阳这番话的正确性。

    也就是说,如果秦王本身派王翦出马,可能会赢也可能会输,因为后世他们所熟知的历史完全是因为他们的出现才最终形成的。

    所以他们必须确保一切的发生与他们所熟知的历史相同,否则秦王统一六国的事情就可能会发生变故,这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华夏的未来。

    因此,李信必须出征挂帅,也必须经历一场战败之后,再由王翦出马,与历史相符,才能确保秦王最终称帝、一统天下。

    明白了这件事情后,摊子一屁股坐了下来。

    直到现在,他也不敢相信他们几人身上居然担负着如此重任。

    这一夜,几个人都没怎么说话,自然也无心入睡。

    ……

    与此同时,在云梦山上,鬼谷子下榻的木屋中。

    一个人影虔诚地跪在鬼谷子面前。

    此人身材矮小,面貌平庸,但眉眼间却透着几分智慧。

    “天命之人已经出现了,助秦王历经三灾五难的时机已到,这天下不久之后将以秦独尊。”

    鬼谷子缓缓说出这番话,而跪在他面前的人立刻叩拜道:

    “尊师,学生应该如何做?”

    鬼谷子轻轻捋着胡须,眯着眼睛不紧不慢地说道:

    “这几个天命之人一旦出现,秦王定会称帝。但也因为这几个天命之人的出现,秦王在经历三灾四难后便会称帝,剩下的一难将难以达到圆满。此难不成,山河不稳。秦王是身负使命之人,所以这一难需要你去送他。”

    跪地之人一脸茫然,正欲开口询问,鬼谷子却似已洞悉其心思,缓缓道来:

    “秦王自降生以来,已历经三灾三难,尚余两难未过。那几位天命之人将会带来其中一难,而后因他们之助,秦王将顺理成章地吞并六国,一统天下。之后,你需为他带来最后一难,使他得以功德圆满。然而,大秦国运不长,你无需在秦王身边久留。为他留下最后一难后,你便可离去,安享天年。”

    跪地之人微微点头,随即问道:

    “尊师,这最后一难究竟是何难?”

    鬼谷子轻抚胡须,缓缓叹了口气:

    “这最后一难,乃是人之大执,名曰长生。”

    ……

    这一夜,对788勘探队的队员们来说,漫长无比。他们坐了一整夜,也叹息了一整夜。

    原本他们只是想找寻一切的根源,以逆转注定的结局,却没想到冥冥之中,他们竟成了改变天命的人。

    此时,门外传来了李太史的声音,请队员们前往大殿。

    秦国大殿内,满朝文武已齐聚一堂,站在最前面的便是大将王翦。王翦是秦王手下的得力战将,战功显赫,在吞并六国的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而能与王翦并肩而立的,只有后世被称为杀神的白起。

    在李太史的引领下,朱庆阳等人走进了大殿。令满朝文武惊讶的是,秦王竟起身相迎:

    “几位仙人,请上前来。”

    很快,有人搬来了几个草墩放在台阶上,显然是秦王为几人准备的坐位。

    一时间,满朝文武纷纷小声议论起这几人的来历。能让秦王如此重视的人,定非等闲之辈。

    “这几位乃是我大秦的天命之人,前来助我大秦一统天下。”秦王威严的声音响起,大殿顿时安静下来。

    “今日议事,特邀仙人在场,望仙人能指点迷津。”

    其他队员对大秦的礼数不甚了解,因此朱庆阳自觉地站了出来,率先向秦王回礼。

    随后,秦王看向大殿中的满朝文武,说道:

    “如今楚国已是日薄西山,是时候派兵出征了。李信何在?”

    武将中,一名穿黑甲的将士走了出来,跪地行礼:

    “末将在。”

    “本王命你为此次出征的元帅,带领大秦将士收复楚国。”

    此话一出,李信愣住了,满朝文武也愣住了。尤其是王翦,更是站不住了,赶紧出来行礼道:

    “秦王,此事还需三思。李信虽勇,但年少气盛,如此战事,切不可掉以轻心。”

    李信自己也没想到,竟然会突然被秦王选定为主帅。他当然渴望这个立功的机会,但只是不明白,为何秦王之前主张让王翦为主帅,现在却突然改变了主意。

    然而,秦王并未过多解释,只是告诉王翦,他相信李信能够胜任此战。

    众人对秦王的这个决定都感到疑惑不解,但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也不敢违逆秦王,否则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

    因此,王翦无奈地叹了口气,默默地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接下来,秦王又宣布了一些有利于秦国的决定,议事也渐入尾声。

    出了大殿后,官员们都在议论纷纷,为何秦王突然改变了主意,大殿中出现的所谓天命之人究竟是何来头?

    与此同时,大殿内秦王再次与朱庆阳交谈起来。

    “关于此次战事,不知仙人还有何高见?”

    朱庆阳轻轻摇头,没有说话,只是从怀中掏出一片竹简递给秦王。

    “此战结束后,秦王再看此竹简。在此之前,切勿窥视。”

    秦王好奇地接过竹简,点了点头,将其收了起来。

    队员们相互对视了一眼,他们知道这是朱庆阳昨晚写的。虽然他们不知道竹简上写的是什么,但朱庆阳说这将会在城父之战后保他们一命。

    昨晚一整夜,队员们都在为这件事担忧。如果秦王真的按朱庆阳所说派李信出征,结果惨遭战败,他们岂不是难逃一劫?虽然这顺应了注定的历史,但秦王怎么会不将此事怪罪在他们身上呢?

    直到半夜,朱庆阳才突然有了主意,拿起毛笔在竹简上洋洋洒洒地写了几个字。

    队员们心里也没底,就凭这几个字就能保命?但毕竟是出生入死的战友,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信任朱庆阳。

    刚才在议事大殿上,朱庆阳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一直想找机会开口,此刻见周围无人,他终于转向秦王,问道:

    “秦王,如今秦国的丞相是哪位?”

    秦王一听,不禁笑了起来:

    “本王的丞相乃是李斯,他是个极具智慧的人。

    怎么,仙人想见见丞相吗?”

    朱庆阳摇了摇头,心中却暗自思量。

    这位丞相没错,就是日后被赵高利用的那个李斯。

    想到这里,朱庆阳突然抬头问道:

    “秦王,那赵高现在身在何处?”

    秦王一听,愣了愣,随即疑惑地皱了皱眉:

    “仙人为何提起赵高?他不过是本王从小的伴读书童……”

    朱庆阳闻言,立刻说道:

    “那赵高乃是秦国宗室远亲,只因其母犯罪,赵高受牵连而成宦官,是不是这样?”

    秦王有些惊讶地点了点头:

    “正是!本王念及旧情,才留了赵高一命,随便给了他个官职。

    仙人为何突然提起此人?”

    朱庆阳一听,故作惋惜地叹了口气:

    “秦王啊秦王,这赵高你可一定要重用。

    若能重用赵高,一统天下指日可待。”

    队员们相视一眼,都没有说话。他们知道朱庆阳是在尽力让当前的一切贴合他们所熟知的历史。

    果然,秦王对此感到非常意外。他一直都没把赵高放在眼里,更别说有意重用了。

    但听了朱庆阳的话,秦王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在秦王心中,朱庆阳已经是天命之人无疑。因为朱庆阳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始终都是无所不知的样子。

    虽然秦王感到有些诧异,但他对朱庆阳的话非常重视。毕竟,他一生的执念就是一统天下。

    接下来的几天里,秦王几乎每天都要与朱庆阳几人交谈。

    在他心中,已经将几人当成了前来帮助大秦的仙人。

    也因此,秦王对成仙之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多次向朱庆阳询问,朱庆阳只能随便找些理由敷衍过去。

    而朱庆阳不知道的是,在与他们交谈完后,秦王立刻召见了李太史。

    他命令太史研究成仙之法,探寻仙道。

    788勘探队的出现,冥冥之中改变了许多事情。自从朱庆阳第一次与秦王对话后,天色就开始变得越发阴沉,就像不断积聚的雷云。

    每当朱庆阳提出改变秦王想法,贴合历史的决定时,天边总会响起阵阵惊雷。

    这一切都被云梦山上的鬼谷子看在眼里。

    那个身材矮小的人,也总是跟在鬼谷子身边虚心求教。

    这一天,当天边再次传来隐隐雷声时,鬼谷子将那人叫进了屋中:

    “秦国此次出兵必败,这是天命之人所给的劫难。

    看来一切已成定数,你只需在云梦山中静心修炼,等到秦王称帝后,便是你下山之时。”

    那人听完,连忙恭敬地跪倒在地,向鬼谷子行了一个大礼:

    “学生徐福,谨遵师命。”

    ……

    “吱呀……”

    厚重的城门缓缓打开,李信挂帅出征,骑在高头大马上走在最前面。

    他身后跟着大批秦国士兵,城里城外都有不少民众在远远观望。

    所有人都知道,这是秦王派兵出征楚国了。这场蓄谋已久的战斗,终于要打响了……

    在李信出征后,秦王始终密切关注着战局的动态。

    前线不时传来的捷报,让秦王喜上眉梢。

    他多次在宫中设宴,想要款待朱庆阳等人,但都被他们婉言谢绝了。

    队员们心里都明白,不久之后,秦王就会得知李信战败的消息。

    那时,才是他们面临真正考验的时刻。

    韩风等人也曾与朱庆阳讨论过此事,但朱庆阳总是显得从容不迫。

    这种态度让队员们感到困惑,但在目前的情况下,他们也别无他法。

    李信挂帅出征后,一切的发展都与后人所知的历史相吻合。

    李信的对手是拥有百万雄师的楚国,这个称号足以彰显楚国的军事实力。

    而李信自然也不是泛泛之辈,他是雄心勃勃的始皇帝为了培养接班人、平衡势力而选拔出的少壮派佼佼者。

    秦王对李信的信任并非因为队员们的出现,早在他们到来之前,秦王就对李信寄予了厚望。

    只是在这场战斗中,如果没有队员们的干预,秦王可能会选择王翦出战。

    毕竟,拿下楚国对于统一六国至关重要,容不得半点闪失,再加上李信年轻,缺乏王翦那样的经验。

    但在朱庆阳的安排下,一切与历史相符,李信成为了这场战役的主帅,率领二十万秦军攻打楚国。

    秦王坚信,李信出马,必定旗开得胜。

    一方面,这是仙人所选,天命所归;另一方面,李信本身实力强大,在北击燕国的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凭借骑兵的高机动性,追击燕王、燕太子,迫使其献上太子丹的头颅,从而声名鹊起。

    秦王觉得这场战争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胜券在握。因此,他这几日一直在大殿中筹划着下一步吞并齐国的计划。

    然而,秦王对李信寄予厚望,李信也踌躇满志,他率领二十万秦军,一心想要建立不朽的功勋。

    但楚国并非无人,老将项燕让这位年轻将领领略到了战争的残酷。

    李信、蒙恬率领的二十万秦军挥兵南下,鉴于秦楚边境多为平原,无险可守,李信断定楚军必会集中兵力,在汝河两岸利用河流地形来阻击秦军。

    因此,二十万秦军兵分两路。

    一路由蒙恬率领,沿汝河两岸前进,正面进攻楚军;另一路由李信亲自率领,从汝河以南经过舞阳、平舆、新蔡,迂回楚军左侧翼,与蒙恬军会师。

    采取两翼钳形攻势,包围楚军并歼灭之。

    可惜李信太过年轻,没想到老谋深算的项燕并没有按照秦军的思路行事。

    远征的秦军在汝河两岸扑了个空,这让李信心中疑惑不解。

    但事已至此,他只能继续率军南下。

    在项燕的带领下,楚军主力并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和从四面八方汇聚的情报,在秦军主力附近游走,等待破敌的时机。

    最后,在李信万万没想到的时候,楚军发起了总攻。这一仗打了三天三夜不息,当李信排除万难赶到城父时……

    早已蓄势待发的楚军主力已经大破秦军大营,连斩七位仅次于将军的校尉。

    李信本人也只能在蒙恬的接应下,狼狈地带领残兵逃回秦国。(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