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别看钟国富嘴上不肯承认,可被沈照这么闹过一场也确实有了些改变。更不用说他本就是精明人,太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之前之所以态度强硬非生儿子不可,也只是觉得对方没自己不行。哪知道被沈照一巴掌扇得连亲妈都不认识,何况现在是在家世背景更强势的张晓芸面前。
他再不愿意也只能认了儿子随母姓这件事,当然教委的工作对方也没有忽悠他。没几天调令就下来了,一向看他不顺眼的教导主任也难得多了几分客气。把人送走,有人心里不得劲阴阳怪气“钟老师还真是好福气,才啃完前妻就有官家女主动送上门。”
定县本就不算大,子弟学校离纺织厂不远。沈照办罐头厂的事也没想过瞒着谁,总有那么些消息灵通的拿她当谈资。听出同事话里的酸气,有老师指了指桌上的八宝粥表示认同:“不得不承认,钟老师这人挑老婆的眼光确实是无人能出其右。有个官家千金的现任不说,前妻也是有本事的。我桌上这个粥罐头就是她做出来的,我表姐在省城的百货店上班说现在这东西在那边可多人抢了。”
作为在后世被各种营销手段轰炸过的重生者,怎么打开八宝粥的知名度对沈照来说一点难度都没有。
她先让陈江海买下省台黄金时段的八秒广告位,也不是多复杂的广告只要把好味八宝粥的名头打出去就行。
一句“好味好味,好吃美味”的广告词瞬间四处传唱,连带八宝粥正红色的铁罐子也在大家心里留下的痕迹。与此同时, 一篇关于罐头厂的报道出现在省内某家经济时报上。
这事却是沈照没有想到的,本来她只想在报纸上打广告。
陈江海有位堂嫂正好在报社工作他找上门咨询,人家听说他在定县和人合伙建了一家食品厂瞬间来了兴趣。
国内虽然79年就对“注册资本”有了明确概念,可大多都是外来资本,或是像沈照办的收卖点一样假借的公家名头,真正的私营企业在去年才开始出现。他们合伙开的这个罐头厂别说是定县了就是省里也是最早吃螃蟹的人,就连当初那些牌照要不是因为罐头厂的乱子也不会那么容易办下来。
堂嫂知道这几年关于是“公”还是“私”的话题吵得火热,听说堂弟敢为人自然要一探究竟。也不管他乐不乐意,当下就叫上老太太要对食品厂做深入报道。
沈照明了历史发展,知道这种混乱持续不了几年。等到92年伟人发表讲话以后,就会有明确的定调。而且陈家人的政治敏感强于她这种普通人,如果私人建厂真还有风险就不会放任陈江海和她一起干。
“做报道可以,但我不出镜。”沈照没有博版面的兴趣,她只想偷偷发财不求惊艳所有人。只是这次机会难得,要是能加上一段广告词那就更好。
堂嫂虽然也给企业做过报道,可私营还是第一次。她打算对工厂的各个方面都要进行描绘,而不是单纯的介绍产品。
至于沈照想借她之口说出罐装八宝粥的优势也不是不可以,就是:“这段话得以你们这两个老板的口吻说出来,这事你们两个……”
沈照看了一眼陈江海退后一步,“陈老板,咱们可是说好的做广告的事由你全权负责……”
“呵。”陈江海顶了顶后槽牙,有些迫不得已的无奈:“多大点事,我了说归我负责还能骗你不成?”
报道的效果很好,特别是陈江海那段广告。
“早餐起来喝一瓶,健康营养一整天。晚上饿了来一罐,容易消化轻负担。出门在外不可少,方便快捷味道好。”
陈江海这人做起正事来还是靠谱的,不但广告打得好还顺利找到铁路部门把八宝粥送上了开往大江南北的列车。为着这事,他们可是下了血本。货款不急,卖多少结多少。要是万一没人要直接退回来,他们绝无二话。
和陈大少爷接洽的负责人本来还以为又是公子哥想出法子薅公家的羊毛乱来一气,不曾想人家实力雄厚可以先货后款不说还接受临期产品原价退回。这样子一来他们铁路部门简直就是做无本的买卖,哪有什么不同意的。
等到好味八宝粥的广告全线铺开省内各大百货商店都开始过来拿货。这两年情况早已转变街头各种小店开始出现,以往高高在上的百货商店也有了危机感。虽然这个八宝粥不算便宜,可架不住大家对新事物的好奇。买回家以后发现,这东西确实好吃又方便。就这样食品厂的好味八宝粥在江州一炮而红,就连周边省份也有人过来要求进货。
食品厂生意好,两个老板也不是小气人。厂子里的工人不仅拿到了自己应得的工资、加班费,就连绩效奖金也得了不少。之前这些人进厂的时候,隔壁罐头厂的工人都笑得不怀好意。给私人打工没保障,老板要哪天跑路了连工资都拿不回来。可听说旁边工人头一个月的工资,大家都表示不相信。
“老张头,你别不是赌气想争个输赢拿我们当傻子骗吧?”
老张就是之前在罐头厂守厂房的临时工,真要说老明年才刚好五十。沈照要了半边厂房厂子里不大痛快,本想使些绊子。可口舌上实在不是人家的对手,败下阵来最后只能拿姓张的临时工恶心人。
沈照看他人还算老实就留下继续做门卫,他的工资在食品厂也只算低等。毕竟有几天赶工要出货,做包装的那个小组连着好几天加班到深夜。这加班费,补贴各种钱都算上这组人平均拿了十五张大团结。这个工资别说是旁边罐头厂的人不信,就连拿钱的工人都只以为是财务小勤算错了。
“错啥错,这钱是沈老板自己算的,我就是照数发。你要是嫌多不想要,都放我桌上给我留下。”
“咦,小同志长得怪好,想得更美。这钱咱可得留着娶媳妇,买大彩电哪能给你。”
沈照正好过来帮忙,听到大家有疑问忙笑着解释:“厂子人少活也急,大家这个月都辛苦。等后面的人招够了我看能不能开两班,到时候至少不用忙活到半夜。”
工人还是头次听到老板给他道辛苦,乐呵呵地大声嚷嚷:“有啥辛苦的?有这些钱赚就是不睡觉也不觉得累!”
这话还真不是奉承拍马,现在高级技工一个月最多也就是120他们都算不上什么技术工种,全凭苦力赚钱。要在别的地方能拿三分之一,都算很不错的收入了。可食品厂是合同制,按劳分配。工资之外还有加班费,绩效和补贴也能跟得上。大家伙只觉得越干越有劲,只希望厂子里能长长久久这种工资能多拿段时间。
堂姐的新闻报道不是一次性的,她更想聚焦这座私营食品厂的长期发展。今天是发工资的日子,自然也过来对工人做了采访。只是稿子交上去以后,主编却有些犹疑。
“这要发出去,会不会有人说国营不如私企?会不会有人借机做文章,想要颠覆我们的根本。”
作为老新闻人堂姐这点敏感度还是有的,在定县她就找沈照聊过这个话题。
“咱们得先把道理掰扯清楚:厂子赚钱了给大家多发工资,这没有违背咱们国家的性质。毕竟咱们最终目标还是让大家伙都富裕起来,大家有钱了生活得到改善一点毛病都没有。关键得看钱是怎么分、怎么来的!”
“首先说最根本的,社会主义看的是生产资料在谁手里。咱们厂虽然是私人投资,但按国家政策走的是承包责任制,赚的钱大头用来更新设备、给员工发福利,这跟旧社会资本家剥削有本质上的不同。”
“再说分配方式,我们的原则是坚持多劳多得:干得快的比慢的每月多拿向十块钱,能改进技术的有创新奖,上个月我们厂的老李头改进了大炖锅我们还额外给了他300块奖金。这就叫让勤快的人尝甜头,懒汉肯定混不下去,这个理没错吧?”
“再看看实际效果:自从改成计件工资,车间效率翻倍不说,这个月咱利润涨了40,工人平均工资比国营厂高15。隔壁老王原来在国营厂天天磨洋工,来咱这半年就当上小组长,这不就是劳动创造价值的最好证明?
国家现在提倡"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咱们厂就是按这个路子走的——厂子效益好了,从管理层到一线工人都能分到发展红利。等将来规模大了,还计划搞员工持股,让大伙真正成为厂子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