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九快步走到钱尚书跟前,刚要行礼,就被钱尚书给拦住了,和蔼的问道:“你叫沈九?”
“是的,大人。”
“这些粮种都是你带回来的?”
“是的,大人。”
“详细说说。”钱尚书说道。
重九开始忽悠:“回大人,小的也是偶然遇到的那个番邦人的,我家主子考中状元后,小的替我家主子回乡祭祖,遇到一个黄头发蓝眼睛的番邦之人。
他没了盘缠,就想把随身带着的物品,换些银两做盘缠,然后回到自己的国家,小的也是看他可怜才跟他换的。
他说他的国家在东海的另一边,这些粮种其实都是他带着路上吃的干粮,还说这些作物产量很高,小的没见过,又看他实在可怜,才跟他换了。
回来后,我家主子说,既然都换回来了,那就种着看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万一他没说谎呢,那咱们岂不是赚了。所以小的今年才开始试种的。”
重九说完了,长歌觉得没毛病,长歌中了状元以后,确实是让重九跑了一趟鄢州,给沈秀才上坟,并修葺坟墓,长歌之所以没回去,则是因为家中建有祠堂,一切都有理有据的。
“你小小年纪,能如此沉稳,实属不易,你立了大功了。”钱尚书捋着胡须笑呵呵的说道。
重九也笑了,“小的不知道什么大功不大功的,能帮到我家主子就行了。”重九一副憨憨样。
中午,长歌让庄子上煮了一大锅大杂烩,众人吃的心满意足的。
吃过午饭,就开始挖红薯,庄户们有了经验,知道挖红薯要小心,破了皮便不容易保存了,沈总管可是说了,这些都是要留种的,所以就更加小心了。
两亩红薯都挖出来后,白薯比蜜薯的产量多了一千斤,足足3000斤的产量。
李司农高兴的哭了,钱尚书也激动的胡子都抖了,摸着红薯说道:“沈大人,这些红薯务必要小心保管,明日你跟我一起上朝,这白薯和蜜薯也每样带上一筐,老夫要给陛下报喜,天佑我大周啊!”
长歌一听整个人都不好了,这是又要早起的节奏,但嘴上还是很快应下:“是,大人,下官明白。”
说着让重九拿了两个新筐,用枯草垫好,挑了品相好的开始装筐,这可是要晋献给皇帝的红薯啊,必须得美观才行。
傍晚才带着杨氏和小包子,跟着钱尚书等人回了京城。
长歌觉得景和帝也得来一趟,不亲眼看看,他也不放心。
一行人回到京城,长歌早早的就歇下了,明天可是要凌晨两点就得起床的,唉,这苦逼的日子啊!
第二天,长歌在午门外遇到钱尚书,这小老头依然精神矍铄,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走路都带风。
长歌在殿外等着,她没资格上朝,只能在殿外等着。
不多时,就看见大殿侧门出来一个太监,“沈大人,陛下有旨,让沈大人带着新粮觐见。”
“多谢公公。”长歌谢过小太监,就看见又来了几个小太监,帮忙抬着两筐红薯,往殿内走去。
“臣,户部郎中沈长歌见过陛下,陛下万安!”
“平身,沈爱卿,这就是你种出来的新粮?”景和帝的语气里都是满满的欣喜。
“回陛下,正是,此物名为红薯,这筐个头稍小的为蜜薯……”
长歌把两筐红薯简单的介绍了一下。
景和帝走下御座,看着这两筐红薯,之前钱尚书已经详细的说了红薯的情况,如今亲眼看到实物,景和帝才有了些真实感,但没有看到具体的产量,还是有些不敢相信。
“沈爱卿,如今这红薯还有多少没有挖?”景和帝看着长歌问道。
“回陛下,蜜薯还有三亩,白薯有四亩。”
“嗯。”景和帝点点头,思索了片刻说道:“来人,摆驾,朕要去沈爱卿的庄子上亲眼看看,各位大人也一同前去吧。”
景和帝吩咐完,众人齐齐应声,他们也都想看看这到底是不是真的,这关系到整个大周的兴衰,要是真的,那史书上必然有“景和盛世”的辉煌记录,而他们这些老臣,说不定还能沾个光,也能留下个姓名呢。
就这样,上千人的队伍浩浩荡荡的出了皇宫,直奔城外。
长歌一直跟在钱尚书身边,她也被这样的场景给震得有些无语,要知道皇帝出行可不是简单的说走就走,整个銮驾的人数车马那就不是个小数目。
还要净街开道,等到了庄子上时,都已经中午了,好在有太监总管张罗饭食,倒也省了长歌的事,不然就这些人的饭,都不知道找谁做。
长歌掰了玉米,挖了土豆和蜜薯交给了太监总管,御厨们用禁卫军的大锅给煮了。
没错,皇帝是带着厨子的,不能吃外人做的饭,怕被下毒。
要不是玉米和土豆还要留种,估计都不够这些人吃的,头一次吃这些,大家都觉得味道不错。
有了禁卫军帮忙,很快就把剩下的红薯都给挖完了,一一过秤,结果表明,蜜薯最低产量是1600斤,白薯的最低产量为2500斤。
高兴的景和帝直拍巴掌,嘴里说着“大善”,那嘴就没合上过。
臣子们自然也高兴,马屁拍的山响,都不带重样的。
那点没写进奏折里的才华,都用到这儿了。
长歌表示:真心佩服啊!
最后景和帝更是把长歌的庄子给收了,然后给了长歌一个比这个大两倍的皇庄,让长歌好好种植新粮种,努力培育高产的粮种。
长歌还说啥啊,谢恩呗,那可是皇庄啊,位置好,土质好,还有温泉,这好事上哪找去。
一行人在庄子上待了一天,留下禁卫军守卫庄子,这才浩浩荡荡的又回了京城。
接下来的日子,长歌便奉旨和重九一起,在庄子上照顾着那些还未成熟的庄稼,同时做好笔记,要是这些笔记能流传下去,那也是好事。
就这样,一直忙到了深秋,所有的粮食都收纳归仓,长歌才开始给皇帝写奏折报喜,同时,也把这段时间的笔记整理成册,一同递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