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媳妇和鲁家媳妇。
跟着人群费力地向前面挤了过去。
现场人声鼎沸,一片嘈杂,她们找了好一会儿,才在人群中找到了各自的孩子。
赵家媳妇迫不及待地问道:“小金,这一次考得怎么样?”
赵小金面带自信地回答:“应该还可以吧,那些题目我基本上都会做,就是不知道其他人考得如何?”
鲁大山也凑过来说道:“那你应该和我差不多,我也是所有题目基本都会。从考试规则来说,我们应该是能考过的。”
鲁家媳妇满脸欣喜,说着便拿着鸡蛋塞给鲁大山和赵小金:“太好了,你们快吃东西,这些鸡蛋都还是热乎的。”
赵小金的母亲也赶忙拿出大肉包子,催促着两个孩子赶紧吃。
他们边吃东西边结伴往家里走,吃完东西之后两人又热烈地讨论起来,相互对答案。
把答案全都对了一遍之后,两人惊喜地发现他们都考得极好。
基本上没有丢分的题目。
两人的母亲听了,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了。
“这真是太好了,走走走,回家娘给你做好吃的……”
感觉考得比较好的,已经欢欢喜喜地回家去享受美食了。
而有些考得不太理想的人,家里的气氛就显得不那么美妙了。
甚至有些人刚回去就挨了一顿“竹笋炒肉”。
考试之前大家的心情都很忐忑,考完了之后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接下来就等着成绩公布了。
各地组织人手批改试卷,这个过程十分忙碌,持续了好些天,只因试卷的数量实在太多了。
当地学堂的老师全部都被抽调了过来。
到了十天之后,成绩终于公布了。
赵小金和鲁大山的成绩都相当不错,他们两人都成功考上了。
这个消息一经传出,引来了邻居和亲戚朋友的羡慕。
因为跟他们一起去参加考试的人,绝大部分都名落孙山。
鲁大山和赵小金两人在高兴过后,没有丝毫懈怠,继续抓紧学习。
他们准备参加下一轮的考试。
希望能够通过科举更进一步……
……
朱慈烺也在密切关注着这个事情。
让人把考试结果统计出来向上汇报。
拿到结果之后看了一下,发现这一次的过关率只有 7。
而这个 7的录取率,却录取了九万多人。
也就是说参加考试的总人数,差不多有 130万左右。
不管没被录取的那些人水平如何,至少说明他们都能够识文断字,并且学过了算术、化学等基础知识。
通过这 100多万人,又可以影响到更多的人。
果然因势利导才是最好的改革方式。
让大家知道学习这些新学科的内容之后,就有机会参加考试。
而考过了之后自然就会有更好的前途和待遇。
那么自然就会有大量的人去争相学习。
同时下一轮参加院试的人数也基本上统计出来了,总人数有着 20多万人。
除了刚刚考试过关的九万多人,还有原本很多就是童生的学员,他们是直接可以参加院试的。
这还是北方读书人本来就相对较少,加上这么多年的动荡,导致北方读书人的数量变得更少的原因。
否则参加考试的人只会更多。
而江南的伪明朝廷几乎是同期举行科举。
读书人数量最密集的江南,大部分人都留在了南方参加科举。
所以朝廷举行的这一次科举除了第一轮之外,后面参考的人并不是太多。
第二轮院试,需要到每个省的省府去考试。
第三轮乡试,后面还有会试和殿试。
这么繁杂的考试方式,以后也要改一改才行。
还是要以初级学堂、中级学堂和高级学堂,再到大明综合学府这条路径为主。
至于从大明综合学府毕业之后,或者是没有进入学府的其他读书人。
就给他们再来一轮国考。
不想参加国考的专业人才,也可以进入相应的行业去工作。
所以如今的教育和科举改革,其实才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想要形成一个优良的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还任重而道远……
……
在大江南北都忙着科举考试的时候。
蜀中的张献忠,带领着他的大部队,已经悄悄地来到了长江上游。
张献忠他们到达了宜宾更上游的水富附近。
孙可望和刘文秀两人,带着后军都督冯双礼,左军都督马元利,右军都督张化龙,五位大将一同出击。
并且是趁着半夜三更的时候偷偷渡江,对岸的守军被他们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此时的水富只是一个小镇。
因为地处金沙江的边上,并且有着码头,所以显得稍微繁华一些。
而沐天波正在忙着整编训练兵马。
所以上游的水富码头,目前沐天波只驻扎了一个百户的兵力。
张献忠手下的 5位大将一起出手,直接把沐天波手下的这些人给俘虏了。
还好孙可望他们没有痛下杀手。
只是把人缴械之后绑起来,并集中关押起来。
冯双礼说道:“把他们绑起来还要分人手看着,要不干脆直接杀掉得了?”
刘文秀严肃地说道:“朝廷大军的战斗力现在有多强?相信你们都是知道的,没必要跟他们结下死仇。”
马元利接着道:“刘将军说的对,反正他们也没多少人,还是赶紧建造浮桥吧!大部队过江的速度越快越好,否则搞不好我们就要在此地大战一场才行。”
孙可望果断下令:“凡是能用的东西全部用上,尽快建造几道浮桥,才好迎接大王他们过江……”
“遵命……”其他将领回应一声。
立刻按照计划带着自己的人手快速行动起来。
码头上的船只全部被征用,甚至连门板都被拆了下来。
这里的江面并不是很宽,不过水流比较急。
他们利用船只来回跑了几趟,在江面的两岸固定好了铁链或者是很粗的绳索。
接着建造浮桥就方便多了。
经过大半晚上的忙碌之后,天亮时已经建造起了一座浮桥。
其他的几座浮桥还正在建造之中。
而张献忠带着他的亲兵,领着老弱妇孺一起率先渡江。
此时下游的沐天波还什么都不知道。
他正在忙着训练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