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料子我收了?”
苏良起身说道,语气格外坚定,这是今天为止见到的第一个好料子,没有不收的道理。
大家伙听闻苏阳收了,便立刻问道:“巴郎子,你当真收这石头,给多少钱啊?”
“是啊,这地橛子别真是什么宝贝吧?”
苏阳笑了笑,看向老头,“大爷,你说你这石头是宝贝,那你说说能值多少钱?”
这话倒是把老头子给问住了,他也不晓得这料子能否换钱,只是前几年做了一个梦,菩萨说他家地橛子是宝贝,他便真去挖了,挖了以后就放在家里供起来。
“这个”老头子思索一会,随即憋五了气,伸出两根手指:“怎么着也得值两千吧,少了俺不卖!”
话音一落,大家唏嘘一片。
换做其他的地皮子,若是知道价值,可能会昧着良心出两千买下,但苏阳良心这块过不去,也伸出了两根手指。
“大爷,我给您两万,你卖不卖?”
两万?
大家怀疑自己听错了,纷纷发出灵魂疑问:“巴郎子,你说多少?”
苏阳也不卖什么关子了,解释道:“这块地橛子确实是块玉料子,僵皮温润,里面玉质成熟,墨玉浸染的程度也不错,加上这么大块的个头,能看到两万。”
老头子一听,顿时激动的跳起来,跟个老小孩似的,“噗通”一下跪在地上,朝着东边连磕了好几个头。
“菩萨娘娘没骗俺,菩萨娘娘没骗俺!”
“巴郎子,我卖了!”
“那行嘛。”
苏阳准备掏钱,老杨还是嘀咕问道:“巴郎子,你确定这石头能卖这么多钱吗,你别回头砸手里,显得俺们村里人不地道。”
“放心吧老叔,我心里有数。”
苏阳随即从怀里开始掏钱,来前特意带够了钱,万一碰到好料子方便及时出手,没想到还真给他碰到了。
老头子捏着一把钞票,舔着唾沫数了好几遍。
“不多不少正正好。”
大家看的一阵羡慕,这可是两万块啊,当时盖上三间红砖房才不过四千块钱。
这妥妥的成了暴发户了。
“哎呦,有了钱就打不了光棍了嘛!”
“明天就有媒婆踩你家门槛。”
老头子嘿嘿一笑:“娶啥婆娘,俺不娶,两个人花,还不如俺自己一个人花的痛快嘞!”
苏阳听着一乐,这思想境界,我辈楷模!
很快,老头子卖两万块的事情,很快传遍了旺什村。
大家闻声奔走相告,算是一个新鲜事了,跟谁家刮彩票中了一百万一样,逢人就能说上几句。
大家还顺带夸一句苏阳给价实在,不胡里麻汤,口碑瞬间就上来了。
大家纷纷回家拿料子,一股脑的朝着老杨家门口而来。
老杨家门口被围的水泄不通,大家拎着大包小包的摞在桌子上。
苏阳看的时候很快,轻轻一摸,石料的信息就一览无遗。
给价,掏钱,成交。
一会的功夫就收下上百斤的料子。
大家收了钱也不愿意走,就围在附近看热闹。
这对于他们来说算是意外收入了。
起码比种西瓜强。
但是这种东西挣钱不踏实,也许运气好能从地里捡几块,但总不可能经常捡到。
那不就是地里长钱一样嘛。
农民都是比较务实的,这点还是拎得清的。
一直到天色暗下,苏阳口干舌燥。
很可惜没有再遇到什么好料子,普遍价格在三百以下。
苏阳冲大家挥挥手:“天不早了,今天咱们就先到这吧,等明天我再来收,大家就先回去吧。”
周围村民这才一步三回头的回去。
老杨家里已经做好了饭,帮忙把收来的一堆料子搬进了家里,锁上了院门,随后便拉着苏阳回屋里吃饭。
老杨一家五口人,老杨和他维族的婆娘,还有儿子和儿媳妇,另外还有一个小儿子。
他们待人也很热情,特意煮了手把肉。
苏阳知道他们也不富裕,但还是把家里的肉煮了,说明老杨心眼也实在,是个好人,遂看向老杨:
“对了老叔,现在地里的瓜好卖吗?”
老杨摇摇头。
他儿子跟自己年龄相仿,开口道:“不好卖嘛,我今天拉着一车瓜去了四十里外的城里,还剩下好多嘛,来回滚落了一天,明天就该坏了,唉”
这里距离城里比乔木村近一些,约摸四十里路,赶着骡车小半天就到了。
这倒是可以运到自己店里,半卖半送嘛,一来西瓜也不值钱,给老杨还个人情。
二来可以在建设路搞个免费吃瓜的活动,做生意就是要卷嘛!
“要不这样吧,以后你们三天往城里建设路送一车西瓜,我按市场价给你们咋样?”
老杨一家人听了,疑惑的看了过来。
“巴郎子,你要这么西瓜干什么?”
“我那有店面,可以帮着卖,另外也可以送给大家吃,也好揽客嘛。”
这么一说,老杨就比较容易接受多了,立刻给苏阳倒上了一杯酒。
“太好了巴郎子,你可是帮了我家大忙了,这杯酒我们家敬你!”
苏阳看着一家子人举杯,小男孩也举起了奶茶,给自己整的有些不好意思了,立马举起来,跟大家碰了碰杯子。
“这酒是自家玉米酿的,清甜的很。”老杨笑眯眯的说道。
苏阳喝着也很顺口。
随后写下了自己店里的地址。
吃过饭,苏阳便在家里住了下来。
苏阳盘算着今天的收获,除了那块地橛子之外,其他的料子加起来有两百公斤,大部分都是墨玉,还有小部分的青玉和白玉。
苏阳意识一动,将几百斤料子,连同那块大家伙一同收进了系统空间。
第二日清早,天还没有亮,苏阳早早的醒来。
生地方比较认床,醒来的比较早。
起床来到了院里,葡萄藤下坠着拇指盖大小的青葡萄,还不熟,苏阳揪了一颗填进嘴里,酸的要命。
瞬间精神多了。
没多久,老杨他们穿戴整齐,手里拿着化肥袋子准备下地摘西瓜。
来到院里一看,顿时一愣:“巴郎子,院里的石头呢,怎么都没了?”
“那个早晨起得早,叫人先给送走了,省的收多了料子,路程远的话也不好拉。”
“那就行,不是遭贼就行。”老杨缓了口气,“俺们这边泼皮无赖也不少,有些人专门不干好事,还经常糟践地里的西瓜,这么大的西瓜妞,说掰就给掰了,丧良心!”
“老叔,哪里都有这样的人,最好是看着点,等过两年咱们这边的高速公路通了车,咱们的西瓜就能拉到内地卖,到时候价格还涨不少呢。”
老杨种了几十年的西瓜,价格一直都那个死样,也不想着能挣什么钱了,能养活一家人就行。
“要真有那一天就好了。”
苏阳笑笑:“放心吧,会有的。对了老叔,你们这是去地里摘西瓜?”
“是的嘛,天天都要摘,不摘就熟过了,到时候就烂在地里了嘛。”
“那我跟你们一块去吧,我在家闲着也没事。”苏阳扯了扯衣服,也帮忙拿上了几个袋子。
“行嘛,去地里看看。”
老杨的儿子拉着地板车走在前头,苏阳跟老杨,还有老杨媳妇走在后面。
儿媳妇在家给小孩做饭,就没有去。
走了没多久,就来到了西瓜地,苏阳看着地里茫茫无边的西瓜秧,在清晨的薄雾下,油绿而深邃。
田间地头上早已经站满了人,大家三三两两的站在自家地里开始摘瓜,扛瓜,运瓜,拉瓜。
一大早就格外繁忙。
一车车西瓜停在地头的小路上,陆续往外拉去,前往不同的地方去卖。
当然也有几辆大卡车停在村口,是公家给找的销路,统一收购往外运。
因为现在运输不方便,保存条件也有限,运出去的成本比较高,所以价钱比市场价还要低几分,很多人宁愿多跑腿,也不愿低价卖。
但是那些大卡车,每次还是能收满车,没办法,这里的瓜地实在是太多了。
苏阳跟着老杨来到地里。
老杨媳妇挽起裤腿走进西瓜秧,用一根小棍扒拉来西瓜叶,碰到大瓜,就弯腰拍了拍。
听声音就能判断西瓜的成熟度。
要是拍着发出“崩崩崩”的声音,基本上就熟了,要是发出“踏踏踏”这种软绵绵的声音,基本上没熟。
实在判断不准,就用指甲盖掐掐西瓜皮的屁股,熟的容易掐进去,还很清脆,不熟的能掐出印子,不清脆。
这跟判断玉石料子一样,各有技巧。
苏阳以前也山东老家的时候,也跟着家里老人摘过瓜,多少懂一些。
多少也能挑出一些保熟的瓜来,但也有很多的瓜,自己也弄不准。
只是可惜,自己的系统无法扫描瓜的成熟情况。
苏大婶摘好了瓜就聚堆放在一旁,先挑保熟的瓜,这茬卖掉,下一茬就熟了。老杨脚伤刚好,就在地头上帮忙整理地板车,他儿子就来回往地板上扛西瓜。
苏阳也跟着帮忙来回搬。
两个人没跑几趟,就装满了整个地板车。
这会,天也已经放亮了,阳光驱散了地里的晨雾。
苏阳一锤头敲碎一个西瓜,掰着西瓜皮啃了起来。
老杨的儿子便拉着西瓜,按照苏阳给的地址去城里了。
上面有苏阳写的介绍信,店里的阿旺脑袋瓜聪明,应该是能认得。
等到了上午的时候。
天空中就开始盘旋着鸟,很多麻雀、灰鸽、老鸹等待着俯冲落地,去啄地上的西瓜。
这些鸟聪明的很,天生会找熟瓜,地里的西瓜,经常有被啄成一个窟窿,加上天气一热,整个西瓜就坏透了。
为了防止这些鸟啄瓜,地里绑的都是稻草人,但是时间长了,也没什么用,这些鸟压根不怕。
只要地里没人,就会成群的飞下来啄瓜。
没办法,村里只好组织人在地里巡逻,从弹弓子打鸟。
勉强作用。
苏阳此时,开启着扫描系统,开始对西瓜地进行勘测。
在系统面板中,苏阳看到方圆一公里之内,大大小小的光点星罗棋布。
密度大约能达到十步一点。
但是浮于表面的倒是不多。
大多数的料子都是深埋在地下三米的位置。
其中不乏有一些大亮点,苏阳判断这些亮点的价值能上千,甚至上万。
与之相比,那玛丽艳河床就是弟弟了。
毕竟这里没有经过大规模的采玉活动,保留的冲积扇平原相对完整。
再加上,这里一直都是大粮地,种植的都是枣树、核桃树、西瓜。
老百姓不舍的挖,公家也不让挖。
所以大家只能在地表捡到一些料子,再深处的就不知道了。
看来要想进行开采,很难啊。
这不是承包就能搞定的事。
苏阳蹲在地上扒拉了一下西瓜秧,挖了一把泥土,随即“地理大师”出现了相关的信息解析。
【土壤结构:以砂壤土为主,含30砾石层,表层疏松透水性强,深层板结严重。】
【盐碱成分:ph值85-92,盐分以碳酸钠、硫酸盐为主,呈现盐渍化状态,威胁根系渗透压。】
【环境适应性:仅适种耐盐旱作物(红枣/西瓜),浅根系避深层砾石,昼夜温差加快糖分积累。】
【土壤改良:节水灌溉压盐+秸秆深翻增有机质(年施3吨/亩);配种耐盐绿肥(田菁/碱蓬),配套防风林削减蒸发积盐。】
苏良看着这里的土壤成分分析,思索了一会。
这里的土壤盐酸化比较严重,不仅影响根部的生长,还影响植物根部的营养吸收。
长期下去,最大的影响就是农作物减产严重。
甚至还会出现植物死亡。
这种情况,当地的农业局肯定是知道的。
但是做起来太难了,再加上现在又开始普及棉花的种植,农业局那几个人压根不够用,要不然也不会跟文化局借调了。
但是要想改善也不难,根据系统的判断,首先就需要大面积的水灌溉稀释盐分下渗,保证土壤上层的盐碱平衡。
但是这里的地下水也不丰裕,上氮肥嘛,又不切实际,如今这个年代化肥生产十分有限,再说了,每亩几百斤的氮肥,不是普通家庭能负担起的。
最实用的办法就是用秸秆打碎,深翻于地下,增加有机物质。
苏阳思来想去,似乎想到了一个办法,不但能合理合法开采墨玉,还能帮助农民提高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