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啧啧,到底是凶名赫赫的朱元璋,这老登下手还真是够狠。”

    杨大知县把手里的两份公文放到一边,端起茶水喝了一口,然后再一次恢复成咸鱼状态。

    朱重八朱皇帝办起事情来可谓是雷厉风行——距离王琼从宁阳县返回京城也就是有个十来天的时间,中书省的公文就发到了宁阳县,一封是要求杨大知县寻访宁阳县的读书人,挑选有名望的送到京城去授官,另一封则是把朱皇帝定下的关于给予读书人或取消各种优质的公文,要求杨大知县按照公文的指示去办。

    然后杨大知县就把这两封公文都甩到了一边。

    首先,宁阳县里并没有什么有名望的读书人,杨大知县就是想挑也没得挑,除非从宁阳县文庙的学堂那些十几岁的孩童里面挑。

    其次,朱皇帝定下的给予或者取消优质的标准,杨大知县早在洪武元年冬十一月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玩了,再加上宁阳县现在只有一所社学,县学什么的根本就不存在,所以也不存在什么按照公文指示办理。

    但是,杨大知县可以不在乎,整个大明朝其他地方的官员和读书人却不能不在乎。

    对于地方官而言,别管朝廷要求挑选有名望的读书人进京授官是否合理,也别管按照朝廷要求强行捆了那些有名望的读书人进京是否合理,最重要的是得从自己的治下挑选出有名望的读书人,然后把他们送到京城。

    毕竟这事儿关系到自己的年终考核,关系到自己的乌纱帽。

    而对于大明朝的读书人而言,却是一个堪称天塌地陷的坏消息。

    当官是肯定不愿意当官的,他朱重八朱皇帝不允许大家伙儿扑买包税,不允许大家伙儿眠花宿柳,不允许大家伙儿喝酒,这也不许那也不许,这个官儿当的有什么意思?

    再说了,现在跑去给他朱皇帝当官的风险多大呀,万一哪天大元朝廷的军队再打回来,自己岂不是有可能被牵连?

    毕竟那是纵横天下无敌手的蒙古铁骑,就算偶尔失利,被徐达和常遇春给打败了,可是以后的事情谁又能说得准?

    当年岳飞还曾打败过金兀术呢!

    至于说姚叔润和王谔,还有夏伯启叔侄的死,对于天下的读书人而言就更不算什么大事儿了——天底下的读书人那么多,怎么就一定会轮到自个儿呢?

    所以当官是肯定不愿意当官的,老朱家的官,狗都不当。

    但是面对朱皇帝要么去老老实实的打工做牛马,要么就从此以后被革去功名做庶民的二选一选择题,大量的读书人还是慌了起来。

    不免除赋税?

    不免除徭役?

    见官得拜?

    除了做官以外,哪怕就是进了国子监也要面临被清退出来的风险,而且被清退出来以后也没有任何的优抚?

    姓朱的,我上早八!

    然而这些读书人接下来的操作才堪称是史上最佳作死典范。

    首先,朱重八朱皇帝的名声不出意外的臭了,各种乱七八糟的童谣也随之而起。

    紧接着,大量的读书人开始给朱重八朱皇帝上书,痛陈取消对读书人的优抚会有什么样儿的危害,虽然没有明着说,但是字里行间都写满了“不优待读书人会有亡国之虞”一类的屁话。

    再然后,国子监的监生们也跟着掺和了进来。

    先是监生许某纠集了一众“志同道合”的国子监监生,然后给朱重八朱皇帝写了一份洋洋洒洒的万言书,要求恢复对于读书人的各项优抚。

    当然,如果单纯的只是上一份万言书,朱重八朱皇帝倒也不见得会把许某怎么样,顶多也就是让人喝斥几句,或者直接革了功名赶回家去了事。

    可是万万没想到啊,许某眼看着万言书送到宫里两天还没有动静,干脆写起了小作文,然后往京城的墙上贴,还特么贴的哪儿哪儿都是。

    再然后,许多监生竟然也开始效仿许某的做法,跟着许某一块儿写起了小作文,然后在京城里四处张贴。

    再再然后……其实也没什么然后了。

    许某和众多监生的举动彻底激怒了朱重八朱皇帝。

    朱皇帝在乾清宫里来回转了两个圈子,冷眼望着李善长等一众朝堂众臣说道:“嫌咱给的优抚还不够,还想要更多是吧?他们是不是以为这样儿就能让咱改变主意,继续给他们各种特权和优抚?”

    “可惜啊,他们看错了人,咱不是大宋朝的那些软蛋皇帝,咱老朱是水里进、火里出,战场上厮杀出来的铁骨头,硬汉子!

    “咱会受他们几个书呆子的威胁?

    说到这儿,朱重帝又直接扭头对二虎吩咐道:“传咱的命令,国子监监生许某等诽谤君上,图谋不轨,着应天府将之锁拿下狱,还有那些给咱上书的,直接让各个地方官府按上书的名单去抓人,抓完了之后直接送到宁阳县去做苦力。”

    “他娘的,咱给他们当官的机会他们不要,那干脆连人也不要做了,直接去做苦力!”

    “咱倒是想要看看,到底是咱朱重八的骨头硬,还是他们手里刀笔更锋利!”

    等二虎领命而去之后,朱重八朱皇帝忽然眼珠子一转,又对李善长等朝堂重臣们吩咐道:“告知地方官府,在各自申明亭给百姓们讲明白,不是咱老朱不近人情,非得要抓这些读书人去做苦力,而是这些读书人心怀胡元,不想着和百姓一样缴纳赋税,反而还想着让咱给他们各种特权,咱这也是不得已才把他们送去宁阳县做苦力改造。”

    然后,杨大知县在洪武二年三月下旬刚刚开始的时候,就又一次接到了中书省的公文。

    这回的公文内容很简单,就是通知杨大知县,在未来的一到三个月之内会有五千多个读书人从各地陆续押解到宁阳县来做苦力,其中一部分为期十年,另一部分则是为期二十年。

    考虑到大明时期的平均寿命和医疗条件什么的,杨少峰觉得做十年苦力的那些书生们还好,做二十年苦力的那些书生基本上也没什么指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