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魂穿三国,成为最强前夫哥? > 第165章 汉帝刘瑁

第165章 汉帝刘瑁

    两天后,长安城,九极宫。

    大朝会。

    刘冯端坐在龙椅之上,望着下方的群臣,心中一片苦涩。如今长安城内外的祥瑞以及谶语他又岂能不知?可他又有什么办法呢?

    “陛下,臣有本奏!”

    就在这时,钟繇突然站了出来,大声说道。

    “准奏。”

    刘冯心中暗道:来了!

    “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如今曹操虎视眈眈,江东虽平,但隐患仍在,为保大汉江山社稷,臣请陛下禅位于雍王!”

    “臣附议!”

    “臣附议!”

    随着钟繇的先发制人,杜畿、李恢等驻守在长安的一众大臣率先站了出来,表示支持钟繇的提议。

    刘冯吓得连忙站了起来,躬身对着刘瑁道:“既如此……朕愿让位于雍王!”

    “陛下!不可!”刘瑁连忙说道。

    “雍王,你就答应吧!”

    “还请陛下收回成命,臣告退!”刘瑁说完,面露不豫,转身便离开了大殿。

    五天后,大朝会再次召开。

    这一次,田丰、赵云、荀攸、贾诩、张任、甘宁、徐庶等一众文武重臣齐齐下跪。

    “陛下,臣等恳请陛下禅位于雍王!”此次由田丰带头率先劝进。

    “臣等附议!”

    赵云、荀攸等人齐声说道。“

    “诸位爱卿,你们……”

    刘冯望着下方的群臣,显然已经明白了这是什么情况,于是又看向了刘瑁。

    “雍王!请您重振我大汉威名!朕自知无能,不配为帝。如今天下动荡,百姓受苦,朕却束手无策。

    雍王德才兼备,领兵有方!既不辱太祖之德,亦不负光武之明!驱除外族,内外平乱,功莫大焉!冯以皇帝之尊,宗亲之名,祖宗之望!恭请雍王承帝业,保我大汉万年”

    “陛下!臣绝无此意!此事不要再提!”刘瑁再次拒绝!

    又过了五天,大朝会如期举行。

    这一次,满朝文武几乎全部到齐,所有长安城中,有资格出现在朝堂之上的百官几乎悉数到场。

    “陛下,臣等恳请陛下禅位于雍王!”此次毛玠率先表态。

    “臣等附议!”

    田丰、典韦、赵云、荀攸、贾诩、张任等满朝文武齐声说道。

    刘冯无奈的望着下方的群臣,随即再次看向刘瑁:“雍王,朕愿意禅位于你!”

    “陛下!不可!”

    刘瑁刚刚开口拒绝,谁料这次刘冯竟直接跪了下来,哭着对刘瑁道:“雍王!如今天下只有您才能重振大汉!朕知道您是为了天下百姓,您就不要再推辞了!”

    “陛下!您这是做什么!”

    刘瑁见状,连忙跪下沉声道:“陛下,此事万万不可,臣绝无此意啊!”

    “雍王!如今这大汉天下只有您才能力挽狂澜啊!您就不要再推辞了”

    刘瑁望着眼前的刘冯,又看了看下方的群臣,他知道是时候了,只见刘瑁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既然如此,那臣谨遵陛下旨意!”

    说罢,刘瑁的眼中闪过一丝泪花,对着刘冯说道:“谢谢陛下偏爱,臣受之有愧,受之有愧啊”

    “雍王客气了!传令下去,命刘晔挑选吉日,准备禅让大典!”刘冯笑着安排道,似乎终于松了一口气……

    “诺!”

    禅让,是指统治者生前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

    所谓禅让,本质上是一种政权的更迭方式,但它披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使得权力的交接不至于太过血腥和暴力。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禅让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而禅让又分为内禅与外禅,内禅指帝王将帝位让给同姓人,而外禅即天子禅位于外姓,刘冯禅位于刘瑁便属于内禅。

    其实刘冯算是被刘瑁硬驾上皇帝之位的,他本人早就不想当这个皇帝了,对于此时的刘冯来说,只要禅让之后还能活下去,他是非常愿意禅让的。

    刘冯将此事全权交托给了刘晔,而刘晔也十分尽责的开始准备,包括在长安城外搭设祭天台,准备禅让所需的一切礼器。

    就在刘晔准备的过程中,背嵬、陷阵、定海、瀚海四府平定交州,胜利还朝,又是一个大喜事,因此这个也被写进了登基诏书之中。

    承华三年,十二月十八日,长安城外的祭天台上,旌旗招展,鼓乐喧天。

    大汉的文武百官以及来自鲜卑、各羌、氐的的头人齐聚一堂,皆来现场观礼,见证新汉的诞生。

    上午巳时,禅让仪式正式开始。

    在阵阵鼓乐声中,刘冯身穿皇袍,手捧玉玺,一步一步地走上了祭天台。他的脸上写满了落寞和无奈,但更多的却是一种解脱。

    刘冯登上祭天台,将玉玺交给身边的太监,然后面向苍天,开始宣读退位诏书。他的声音有些颤抖,但每一个字都清晰可辨。

    “朕在位三载,以眇眇之身,托于兆民之上,夙夜忧惧,恐托付不效。

    幸赖雍王刘瑁,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率军平定四方,救民于水火。今天下归心,百姓归附,实乃上天之意,万民之福。

    瑁既树神武之绩,又光曜明德以应其期,是历数昭明,信可知矣。

    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唐尧不私於厥子,而名播於无穷。朕羡而慕焉,今其追踵尧典,禅位于雍王。”

    接着刘冯拿起了第二道诏书,即禅让宝册。

    “咨尔雍王:昔者帝尧禅位于虞舜,舜亦以命禹,天命不于常,惟归有德。汉道陵迟,世失其序,降及朕躬,大乱兹昏,群凶肆逆,宇内颠覆。

    赖雍王神武,拯兹难于四方,惟清区夏,以保汉之宗庙,岂予一人获乂,俾九服实受其赐。

    皇灵降瑞,人神告征,诞惟亮采,师锡朕命,佥曰尔度克协于虞舜,用率我唐典,敬逊尔位。

    于戏!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天禄永终。

    君其只顺大礼,飨兹万国,以肃承天命。”

    宣读完禅让诏书,刘冯缓缓跪下,将玉玺高高举过头顶。

    随后刘瑁着亲王服饰,在众人的簇拥下,缓缓走上祭天台。

    他从刘冯手中接过玉玺,然后将其扶起。

    “陛下……”

    刘瑁的声音有些哽咽:“臣……何德何能,敢受此大礼?”

    “雍王不可拒绝,这是祖宗之愿,万民之福!从今以后,您就是大汉的皇帝了,希望您能善待天下百姓。”

    “臣……遵旨!”

    刘瑁终于不再推辞,他接过玉玺,转身面向文武百官。

    在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中,刘瑁登上了祭天台的最高处,接受百官朝拜。

    随后刘瑁亲自拿起了第三道诏书……

    “皇帝臣瑁,敢用玄牡,昭告于皇皇后帝:威武汉朝,历世二十有四,践年四百二十有六,四海困穷,王纲不立,五纬错行,灵祥并见,诸人皆言汉数已尽。

    然吾大汉,自太祖高皇帝,历莽患乱世而不衰,得光武帝之中兴,遂延国祚一百九十有五。

    今乱世倾覆,瑁为我大汉宗亲,宜负重致远,三兴大汉!延我大汉之国祚也!

    今陛下以神器冝授於臣,宪章有虞,致位于瑁。

    瑁震畏天命,虽休勿休。

    羣公庶尹六事之人,外及将士,洎于蛮夷君长,佥曰:“天命不可以辞拒,神器不可以久旷,羣臣不可以无主,万机不可以无统。”

    瑁只承皇象,敢不钦承。卜之守龟,兆有大横,筮之三易,兆有革兆,谨择元日,与羣寮登坛受帝玺绶,告类于尔大神;唯尔有禅,尚飨永吉,兆民之望,祚于有汉世享。”

    “威望大汉!”

    “万岁!”

    “万岁!”

    “万岁!”

    刘瑁站在祭天台上,俯瞰着脚下的大地,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将成为大汉朝的新帝,他将带领大汉继续向前,走向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崭新的汉朝!

    随后,刘瑁下诏,将刘冯册封为平阳公,分河东郡置平阳国,食邑万户,允许他在封地内保留天子仪仗,以示优待。

    而刘瑁则正式登基为帝,依旧以“汉”为国号,史称“新汉”,以区别于之前的前汉和后汉。

    而后刘瑁改元“章武”,作为对曾经历史上那位蜀汉创始人的纪念,同时大赦天下,与民更始,正式的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

    对于如今的汉王朝来说,此时他们的对手只剩下了一个人,那便是伪朝之伪王,逆贼曹操。